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的阐释中,最能体现这一“黄金法则”的是:
A.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B.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C.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D.外交政策的宗旨
2. 土地流转在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是一个热门话题,小张同学的爸爸想向当地政府反映有关农民土地流转的情况,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你建议小张的爸爸可采用以下哪些方式和途径:
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社会听证制度 ④电话、信函、电子邮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②③
1. 某公民把自己的闲置资金用于投资,一共选择了股票、金融债券和存款储蓄三种投资方式。右边柱形图是对这三种投资方式特点的描述,①②③应分别是
A. 股票 金融债券 存款储蓄
B. 存款储蓄 金融债券 股票
C. 金融债券 存款储蓄 股票
D. 股票 存款储蓄 金融债券
29.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将于2008年1月选举产生。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近3000人中,各方面人士均有一定比例。其中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的代表外,我国还将首次在不断壮大的农民工队伍中产生全国人大代表;除香港特别行政区36名、澳门特别行政区12名外,台湾省还将选举代表13名。这些代表们肩负着人民重托,履行着神圣职责,共同谋划共和国发展的大计。届时他们将审议和表决“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而广大人民群众也可通过手机电话、短信互联网络、博客等途径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1)结合材料回答:(1)以上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现象?
(2)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某次政治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谈谈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西方的议会制民主制比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我们应实行西方的议会制民主制度。
你认为我国是否能实行西方的议会制度?为什么?
27、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05年7月1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广大群众对草案的意见。这是我国自1954年宪法向社会征求意见首开先河以来,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的第十二部法律草案。作为与民众关系极为密切的一部法律,物权法规范、调整和保障小到一粒纽扣、大到一幢房屋等涉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到8月20日,短短40天中,全国各地群众就通过媒体和邮件提出意见l1543件。“开门立法”的物权法草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谈谈你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认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由此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据此回答25-26题。
25.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对人民负责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活动原则
D.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表现在( )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在人大代表投票表决时,一般都会有少部分代表投反对票或弃权票。但少数反对票不会影响到某项决议的通过。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 )
A.民主集中制原则
B.对人民负责原则
C.依法治国原则
D.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
23.2004年4月“日。四川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了四川省政府关于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报告,人大代表对报告严肃问责,提出批评意见,要求明确沱江污染事故的性质、要求处罚责任人、要求省政府公开向社会道歉,并拿出切实整改方案。在2004年5月31日的省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省政府向人民道歉,并答复代表的意见。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对它负责 ②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本行政区的其他国家机关具有监督权 ③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列正确反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的有( )
①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
②前者是指国家性质,后者是指国家机构
③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④前者是国家权力 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