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2.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具有一致性,例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下列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用说明力和感召力来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
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倡导、制定或认可的
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报道,在很多亚洲国家、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汉语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必须掌握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是( )
A.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所致
B.中国和平发展和崛起的结果
C.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缘故
D.全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热浪之中,日趋频繁的国际交往的需要
20.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音乐这一新鲜事物,许多网民更是亲自参与其中。网络音乐节的举行,使中国成千上万的网迷有了自己的节日。这表明( )
A.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离不开网络
B.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迅速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C.网络文化是人们所需要的大众文化
D.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跨越了地域的界限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 000亿元到4 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专家分析,文化产业在强有力需求的带动下,有望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回答18-19题。
1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
①有利于扩大内需 ②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③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 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大。这表明 ( )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D.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由于缺乏传承,我国灿烂瑰丽的文化宝库的“库存”正日益减少。据广西文化部门有关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有地方剧种18个,到上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外,其他剧种已难得一见。回答15-17题。
15.以前,我国存在许许多多的剧种表明 (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过于繁杂 D.中华文化有包容性
16.不同地方,剧种不同,这表明 ( )
A.文化的区域特征 B.不同地方的民族不同
C.文化的求同存异 D.文化的实用性特征
17.针对材料中的问题,我们应该 ( )
A.彻底抛弃传统文化 B.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
C.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D.以外来文化代替传统文化
14.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 )
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③独立自主、不怕牺牲 ④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 )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天道酬勤”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 (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 )
①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指针
②判明各种文化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③推动各种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④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武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0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2007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 ( )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