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6.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新疆一穷二白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材料二: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新疆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原因。(9分)
(2)请简要说明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意义。(9分)
[猜题理由]①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重要原因,今年必须关注的热点问题。②今年高考可能从国家宏观调控这个考点来考查我国政府应对的措施及原因。③该试题采用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5.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而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呈现着“繁花似锦”的繁荣景象。
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感受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主题探究活动,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感受文化软实力
2009年,一场场高质量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网络、3G等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竞相追逐的制高点。电影票房突破60亿元,增长近40%。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20%……以“中国元素”为底蕴的文化产业不仅塑造了强大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增添了力量。
(1)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并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6分)
材料二:探寻文化发展秘诀
2009年,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一大批艺术院团、新闻出版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合并、上市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发展“升格”到国家战略高度;文化部制定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政策“推手”。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保护合法的跨地区经营活动”,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等法律法规。面对文化市场消费者的变化,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更多地关注和适应市场与人们的需求,不仅考虑国内消费者需求,文化“走出去”也变得更为主动。
(2)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总结出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至少三条),并简要说明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无形手和有形手”结合起来。(7分)
材料三:倡议推动文化发展
2009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各界倍加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治网络低俗之风”、“打击手机涉黄信息”、大力实施“少儿出版精品工程”……有关部门更是频出重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同学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就如何“抵制网络不良之风,共建文明绿色空间”提出了如下合理建议:
第一,必须把堵和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打击网络低俗不手软,同时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第二,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使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
第三,需要网络运营商和广大网民树立应有的网德。
[猜题理由]①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发展更快了,更好地加快发展,国家必须大力振兴文化产业。这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应该值得2010年高考高度重视,特别是2009、2010年高考,更要关注。②今年高考可能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以“感受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为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32.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者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三(2)班的同学以“气候变化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气候与经济
多变的气候对社会经济各层面的影响也日渐深远,气象因素正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巨大力量。极端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首先对农业生产力可能会造成影响,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商品化上可能下降5%到10%。专家认为,气候变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性矛盾加剧,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此外,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中国的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的挑战。近百年来,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
(1)同学们就气候变化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
信息二:气候与政治
气候变化给全球各地的政治局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本来就脆弱的国家和地区。持续快速恶化的环境加大了政治和经济压力,导致某些国家国内关系高度紧张;北极地区也成为各国争夺领土和资源的新战场。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此刊发文章说: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政治动荡及国际争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把达尔富尔冲突同全球变暖联系在了一起,尽管专家对于把达尔富尔问题同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表示,东非地区的迅速沙漠化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加快。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到各国利益。请你结合信息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气候变暖其实与我们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应对气候变暖做些什么。
[猜题理由]①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消费成为今年的热点。②今年高考可能从气候变化及人类应对的措施、国家、企业、消费者怎么做等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采用联合国气候大会或者哥本哈根会议的相关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31.材料一: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和适应并重、公约和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全民参与和广泛国际合作六项基本原则。
材料二: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必须通过全球的广泛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开展和参与一切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政府引导、企业参加和公众自愿行动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的全球环境意识。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面对气候变化,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要做出怎样的努力?(8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说明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提出基本原则的哲学依据。(12分)
3)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张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哪些相关理论?(8分)
[猜题理由]①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消费成为今年的热点。②今年高考可能从气候变化及人类应对的措施、国家、企业、消费者怎么做等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采用联合国气候大会或者哥本哈根会议的相关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50.材料一 2000年11月,中国领导人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
材料二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这片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的,19亿人参与,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和东盟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而且对推动整个东亚区域合作,乃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1)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对我国的经济影响。(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所反映的政治道理。(10分)
[猜题理由]
本题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提出到正式建立为情景设题,考查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性质等高频考点,考核学生的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情况下,处理好区域内的经济交往,对于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这一背景命题,可以实现文科综合的考查目标,具体还可以考查地理知识、历史上我国与东南亚的对外贸易等。
49.材料一:中国农业信息网显示:当前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3月18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9736万亩,有2054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材料二:我国西南地区旱灾发生后,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2010年3月19至21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他强调,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要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投入到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中去;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麻痹,不懈怠,坚决打好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实。(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党和国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的道理。(10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旱救灾的依据。(10分)
[猜题理由]
本题结合我国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旱灾为情景设题,具有很强的高考价值。第一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财政的巨大作用作用、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等考点。第二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涉及到两个高考考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价值观。第三题目是考查政治生活相关考试点: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等。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道猜测题目。
48.近来,东部沿海地区不少地方出现“用工荒”, 许多企业的缺工率甚至高达30%。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等内陆省份由于目前正大规模地承接着产业转移也闹出了“民工荒”问题。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关注农民工,关注中国未来”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参与讨论:目前,我国农民工有2.3亿至2.4亿人,其中“80后”占一半左右,“90后”有4000多万人。这些拖着拉杆箱的新生代农民工,跟当初扛着蛇皮袋进城的农民工不一样。他们学历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打拼,更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得到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廉价劳动力时代渐行渐远。
(1) 有人认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今年的用工荒。”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6分)
◆真心对话:90后的王小宝没什么工作和技术经验,只能随父亲在某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可水泥卸不动。南通一家电器公司准备招500名一线生产工人,前去应聘的王小宝想坐办公室,而这部分岗位基本安排给了大学毕业生。王小宝很苦恼,希望作为同龄人的你能跟他谈谈。
(2)请列出谈话要点,并指出相应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6分)
◆建言献策:在城市的舆论场里,社会很少能够听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声音。他们的户籍在乡村,但是很多人没有回乡参加村委会主任“海选”,而在城里他们又往往难以参与政治选举与公共生活。他们应该尽可能被纳入到政治参与的进程中来,从而能够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3)从政治制度上怎样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6分)
[猜题理由]①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拐进就业是重大国家任务,应该成为今年的热点。②今年高考可能从国家怎么做等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以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相关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47.材料一: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审议了会议文件,对开好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材料二:2009年12月27至28日,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会议强调,明年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是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研判“三农”形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生活信息?(6分)
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6分)
[猜题理由]①中央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应该成为今年的热点。②今年高考可能从国家怎么做等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以中央一号文件相关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