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2600  362608  362614  362618  362624  362626  362630  362636  362638  362644  362650  362654  362656  362660  362666  362668  362674  362678  362680  362684  362686  362690  362692  362694  362695  362696  362698  362699  362700  362702  362704  362708  362710  362714  362716  362720  362726  362728  362734  362738  362740  362744  362750  362756  362758  362764  362768  362770  362776  362780  362786  362794  447348 

29.(2010福建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少数民族的人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40岁以下提高到如今的70岁左右。以上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

    A.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经济自治权

    B.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C.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

    D.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应归功于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当地的各项民族政策,故本题选B为最佳选项,AC选项由B引申而来。C项陈述一种客观事实,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涉及考点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旨在通过陈述党和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面作出的贡献,考查民族团结这一高考比考点。设问与题枝都能有效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详情

27.(2010广东卷)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选举委员会应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这些规定

①体现了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②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  

③体现了差额选举和等额选举的结合     ④有利于选民了解和鉴别候选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规定的前半句直接得出②,选举委员会应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有利于选民了解和鉴别候选人故选④。③正确,但材料没涉及,故排除;①是一个干扰项,记住只有与题干的中心意思联系最直接、最贴近的才能选,不能作无限延伸。

试题详情

21.(2010山东卷)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

  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选C。首先要明确本题是三项组合,只要找出一项是错的,排除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搞清题目要求“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从比例的变化看不出是“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排除①;②③明显正确,④的入选,主要看“体现”,因为材料中谈的是人大代表的选举方面的平等性。

试题详情

31.(2010北京卷)某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意见,规定了市政府的哪些重大事项需要报人大常委会备案或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制定了相关程序。该市这一举措

A.缩小了政府的法定权力          B.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C.规定了人大和政府的关系        D.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答案]D

[解题思路]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驶决定权、监督权,政府是国家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市政府的哪些重大事项需要报人大常委会备案,或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有利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当选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人大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并考查学生运用这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试题详情

2、客观性试题题肢过死,如19题“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B,④是因为它不能“提供智力支持”而是“精神动力”,这与教材不符合所以不选,其实在生活中,这种“咬文嚼字”,死扣字眼,笔者以为意义不大。

试题详情

1、试题设问多,要求复杂,难度整体较大,层次性不强,在此种情况下就减少了学生得分的机会。

试题详情

4、考查的能力全面

 高考试题全面考查能力,在考查的知识范围内,要求学生在再认和再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进行转换或者解释、推理。

 政治学科高考对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有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党和政府在现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等,这些能力层次不同,一一深入。因此考试具有较大的区分度。

 ⑴知识转换能力

 知识转换能力是理解能力中的基础层次,即把已知的知识从一种表述转换为另外一种表述,这是学生容易得分的地方,2010年高考试题总体上说考查知识转换能力的地方较多,学生得基准分还是较容易的,但是高分还是有一定难度。如客观题13、14、19题,均考查知识转换能力的掌握。主观题第39题“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提出方法论的建议”,这种试题初看无从下笔,可仔细一想,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于是就不难看出,此题实质就是考查哲学知识了。

 ⑵解释能力

 对解释能力的要求是第二层次的了,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识别某一知识点所包含的相关方面或层次的内容,而且能把握这些相关方面或层次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生只有准确理解了基本知识,即对知识的理解既要准确,又要灵活,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如主观题39题第⑴问“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条规律”,考查了全面观点,同时以辨析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解释能力。

 ⑶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即跨越知识本身对结果作结论,或者说对已有条件扩展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推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从个性到共性,一种是演绎,也叫逆推理,是从共性推断出其个别事物中也具有这些特征。掌握推理的方法,就说明学生能力的较大提高,主观题39第⑵题“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就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

试题详情

3、突出试题的实践性、体验性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而是在活动、亲历中体验的学习,因此我们高考考试内容中也体现这一点,试题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选身边事,讲身边人”,使学生做高考题目就如参加一次活动一样,如38题的第⑴小题“如何解决煤炭行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第⑵小题“结合煤矿生产提出建设责任型政府的建议?”就明显充满体验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政治理想与现实批判相结合价值观,既要让考生懂得民主法治社会精神实质,又要以建设者、主人翁的眼光去正视面对现实,以提高其参与政治生活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