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2949  362957  362963  362967  362973  362975  362979  362985  362987  362993  362999  363003  363005  363009  363015  363017  363023  363027  363029  363033  363035  363039  363041  363043  363044  363045  363047  363048  363049  363051  363053  363057  363059  363063  363065  363069  363075  363077  363083  363087  363089  363093  363099  363105  363107  363113  363117  363119  363125  363129  363135  363143  447348 

5.(2010届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20分)2009年11月8日以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石家庄降雪创历史纪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1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有关地方和部门紧急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暴雪,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1)结合材料,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应对雪灾的?(12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的精神支柱是什么?(3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

试题详情

4.(1)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的利益冲突是导致两国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②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中国政府的主张坚定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6分)

(2)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尊重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规律是客观的。气候变化对该岛的影响表明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③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萨姆索岛居民在生活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造福人类。(6分)

(3)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环保志愿者的哥本哈根之行对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环保志愿者在哥本哈根通过展示物证、赠送手帕,能让与会者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中国环保文化的影响`。③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环保志愿者的哥本哈根之行主动地推动了中国的环保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6分)

试题详情

4.(2010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第六次月考)(18分)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以下是这次会议期间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在如何分摊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如何为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等关键性问题上,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意见分歧很大,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中国政府主张,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后者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镜头二: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二百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如今,气候变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了萨姆索岛生活的方方面面。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小岛的命运会不可避免地在大海中飘摇。

镜头三:身为中国青年环保志愿者、哥本哈根会议气候使者,来自南开大学政治哲学专业的肖欣每天忙于参加各类组织的会议,并将自己在中国内陆地区采集的气候变化物证展示给参会人员。中国“环保名片”李冰冰也来到了哥本哈根,她给各国与会者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手帕。手帕上画有很多中国特色的图案,代表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决心和行动。

(1)运用政治生活分析说明中美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和中国政府的主张。(6分)

(2)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以及气候变化对该岛的影响对我们有何哲学启示。(6分)

(3)请你评价环保志愿者的哥本哈根之行的文化意义。(6分)

试题详情

3. (2010届山西省山大附中12月月考)分析说明题(200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文章,文章中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是什么?(3分)

(2)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人民有什么作用?(6分)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什么关系?(6分)

(4)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设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你认为怎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8分)

3 (1) 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1分)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1分)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分)

 (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点3分或每词1分)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为社会创造得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越发展,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点2分)

(4)答案见课本113页。共4点,每点2分。

试题详情

  (2009.湖南月考)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回答1-2题。

1.国产原创系列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自推出后很快风靡全国,投资方也积极开发并推出玩偶、图书、舞台剧、手机游戏等相关衍生品,取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这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

B.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C.文化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案  A

2.湖南卫视“超女选秀”、“快男选秀”、“快女选秀”等节目的产生,推动了“大众选秀”节目的流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类“选秀”是 庸俗、低俗的现象,毒害了观众。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①选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选秀文化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③选秀文化的发展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④对选秀文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 ③④

答案  D

3.(2010届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下列与“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见仁见智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心动不如行动        D.居安思危

答案  D

4.(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小李大学毕业后,多次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都没有被录用,而对一些中小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岗位的招聘,他却不屑一顾,致使他一直未能找到工作。要尽快解决小李就业问题,你认为合理的建议是

   A.政府应出台更多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

   B.小李应树立职业平等观,拓宽就业视野  

   C.小李应继续返校深造,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D.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增设更多的工作岗位

答案  B

二非选择

1、(2009.江苏检验)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为什么不能仅仅以经济增长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6分)

(2)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6分)

1、(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把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既要看到现在 , 还要看到未来。我们要实现的是可持续发展,不仅不能有损于以后社会的发展 , 而且要为以后社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不能仅仅以现在的经济增长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以上每个要点2分,共6分)

(2)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2分) 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1分)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2分)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1分)

2(2010届湖南省师大附中第五次月考)材料一:漫画《假善忍》

材料二  2009年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事件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网友“挑战天涯”发问:“为了救两个小孩子,牺牲了三个大学生不值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华表示,“这是一个英雄的壮举。人需要“义利观”,义在利之上。而且社会观点会更加丰富、多元,不过,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除了经济价值,还有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当前文化市场中存在什么现象?(2分)

2(1漫画中反映的现象是由于文化市场本身的盲目性与自发性的缺陷,有人利用封建迷信进行违法敛财,属于落后文化。(2分)

(2)结合材料二,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6分)

(2)①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

试题详情

2010年联考题

题组一

一选择题

试题详情

25.(2005·江苏单科,38) 2004年10月,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强调,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我国能源紧缺,同时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到25%,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总结了建国以来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要求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都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的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向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立项。

(1)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 

(2)结合材料,请你谈谈我过在水电开发中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案  (1)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紧缺,而大量水能资源尚未开发,据此,把优先发展水电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根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水电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说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③在总结水电开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认识,又用这种认识指导水电开发。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水电开发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问要求审清题意,注意从唯物论与认识论两个角度解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在论述时要充分地结合材料。第(2)问应先答出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然后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试题详情

24.(2008·四川文综,39(5)(6))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1)联系材料一,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二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2)联系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国家利益是每一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国家既重视自己的国家利益,又努力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可持续发展观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共同点。它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下一代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在当今世界,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发展问题上,经过联合国的努力。不仅达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共识,而且形成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的原因之一。 

(2)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解析  (1)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接受的原因,考查了国家利益、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等知识。 

(2)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考查了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原理、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知识,注意结合材料全面进行分析。

试题详情

23.(2008·广东单科,39)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答案  (1)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解析  首先要考虑物质的含义,然后紧扣“依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来辨析,并结合材料来分析,得出贝克莱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试题详情

22.(2005·天津,28)某高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该校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一次就业率连续攀升。这表明               (   )

A.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答案  A

  解析  C、D说法明显与题干不符,B只提到指导作用。A既指明了正确意识,又指出了促进作用,故应选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