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3699  363707  363713  363717  363723  363725  363729  363735  363737  363743  363749  363753  363755  363759  363765  363767  363773  363777  363779  363783  363785  363789  363791  363793  363794  363795  363797  363798  363799  363801  363803  363807  363809  363813  363815  363819  363825  363827  363833  363837  363839  363843  363849  363855  363857  363863  363867  363869  363875  363879  363885  363893  447348 

7.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交易占整个市场交易的86.3%,一旦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出现动荡(经济危机、美元贬值等),必然引起全球经济的波动。这体现了           ( )

A.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D.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检测考生对相关哲学道理的理解和运用。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因为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体现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D正确。

答案:D

试题详情

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里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解析:本题多次强调“全球性观点”,即要求综合认识西方和非西方两个方面,而A、B只强调了一个方面,故不选。C项“比较的方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所以D为最佳选项。

答案:D

试题详情

5.漫画中的小男孩违背了                                        ( )

①联系的普遍性 ②联系的可变性 ③联系的客观性 ④联系的条件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联系的理解。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小男孩把自己的成绩和世界经济挂钩,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答案:B

试题详情

4.回顾近200年间的人类五次技术革命的经历可以发现,无论是蒸汽机的出现,铁路的大普及,电力、重工业的大发展,还是集成电路技术、信息技术的大跨越,都是在大危机时期酝酿的。这种转“危”为“机”提示我们                             ( )

A.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和根本属性

B.把握因果联系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历史经验对生产实践有决定性的作用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具有绝对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哲学常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A错误。认识不能决定实践,C错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错误。B正确切题,故选B。

答案:B

试题详情

3.“和谐社会”的理念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管子·兵法》上就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才能协调,进而才能达到步调一致。从哲学角度看,“和合故能谐”体现了                                           ( )

A.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C.内因决定事物的状态

D.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解析:B所述内容正确分析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且符合“和合故能谐”的寓意,当选。

答案:B

试题详情

2.东部地区继续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西部实施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实施振兴战略。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哲学启示是                 ( )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几个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因为人们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启示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选A项。

答案:A

试题详情

1.生态文明作为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出现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二是因为西方为此获得的各种强大资源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三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的一段时间,这反使得西方失去了成为生态文明领头羊的机会,而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材料蕴涵的辩证法观点是                                    ( )

①矛盾的发展具有特殊性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③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社会性质决定事物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目是关于生态文明的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其中的分析说明了联系的复杂多样,①②正确。③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舍弃不选。

答案:A

试题详情

17.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

说她古老,她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说她年轻,新中国成立才60年,改革开放才30年。中国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又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明古国焕发了青春活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中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100年前封闭落后的旧中国,也不是30年前贫穷僵化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温家宝总理的上述演讲是如何引导西方民众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审读设问和正确解读每一段材料的含义。第一、第二段材料分别体现了教材中的“把事物如实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和“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这些内容,但第三段材料并未体现教材中的“培养创新精神”这一内容,组织答案时只强调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可。

答案:①引导西方民众,要把中国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了解中国的过去,理解中国的现在,看到中国的未来。今天的新中国,从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走来,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光明的未来。②引导西方民众,要明确中国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和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③引导西方民众,要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中国不再封闭落后,不再贫穷僵化,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试题详情

2009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据此回答14-15题。

14.从哲学上看,创新就是                                       ( )

A.运动和变化

B.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打破常规,求异不求同

解析:创新的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也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故选C项。

答案:C

15.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此,我们应该   ( )

①发扬创新精神 ②培养创新的思维方法 ③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④支持和拥护我国的改革事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要求,故选D项。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