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相关专家说:“按照目前国内水平,我国对地震的中期预报,也就是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准确率是20%,短临地震预报,即三五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则准确率不到10%。”这表明( )
A.有些事物人们是无法认识的
B.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C.事物的复杂程度决定着人们的认识程度
D.认识事物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 B
11.按照航天实验计划,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首次漫步太空。这一事实表明( )
A.人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B.意识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
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D.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答案] D
10.读漫画:
弯与直
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解析] 本题属于漫画式选择题,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题型,深受好评。本题考查产生不同意识的原因,考查读图识图能力、理解能力。画中的鸟和蛙一个从水上往下看,一个从水下往上看,受光的折射作用的影响,而展开了“弯与直”的争论。A、B、D显然都是错误的,只有C正确地道出了争论的原因是认识要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答案] C
9.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答案] C
8.
--摘编自[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认识过程的理解,题肢C准确体现材料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其他选项则无法体现,故选C。
[答案] C
7.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对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据此回答:
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B.感性认识是丰富、生动和正确的
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D.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解析] 生活在河里的小鱼之所以会形成图中的奶牛形象,主要是受其所处的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C符合题意。获得真知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实践和努力学习,A错误。感性认识不一定正确,B错误。题干是关于奶牛形象的描述,不涉及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D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6.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③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对物质有特殊的决定作用。④错,前半句和后半句不搭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的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不是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①②切题,故选A。
[答案] A
5.面对自然灾害,必须树立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就必须做到( )
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 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坚持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的原则 ④以科学理论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易误选③,原因是错误地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只能说意识离不开物质,不能说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③错误;④错误,办事情只能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答案] A
4.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人们一直想知道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子,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于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孔子像。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了“孔子标准像”,这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面对公布的“孔子标准像”,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这表明( )
①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④“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了意识的内容、形式。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理解、运用能力。可运用排除法解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于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孔子像”。
[答案] C
3.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那么,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这说明客观存在是意识的( )
①内容 ②源泉 ③对象 ④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