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3854  363862  363868  363872  363878  363880  363884  363890  363892  363898  363904  363908  363910  363914  363920  363922  363928  363932  363934  363938  363940  363944  363946  363948  363949  363950  363952  363953  363954  363956  363958  363962  363964  363968  363970  363974  363980  363982  363988  363992  363994  363998  364004  364010  364012  364018  364022  364024  364030  364034  364040  364048  447348 

2.(2010·济南质检)2009年8月11日举行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铁路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称,北京至天津29分钟、北京至石家庄1小时、北京至上海4.5小时、北京至广州8小时左右……三年后,与飞机速度相媲美,却可以节省大量候机时间、乘坐更加便利、舒适,且载客量更高的高速列车将遍布全国,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到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1至8小时交通圈,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便利。这说明                                ( )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联系纷繁复杂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解析:人们修建铁路缩短旅途时间体现了D。

答案:D

试题详情

1.2009年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动力。只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中国这艘巨轮就能产生无尽的力量,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中国科技一定能够支撑和引领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这说明                            (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解析:A错误在于“任何”。

答案:C

试题详情

 第二单元 辩证法

第1课时 联系的普遍性

试题详情

4.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问题,曾经是困扰着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毛泽东在探索实践中,对商品经济理论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也有难以避免的缺点和失误。

(1)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理论的精辟论述有哪些?

(2)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存在着哪些历史局限性?

[答案] (1)①商品经济适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消灭商品生产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必须利用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强调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②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③商品生产的命运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密切关系。④生活资料是商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2)①对商品经济的范围界定的还较小。其实生产资料都可以是商品。②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看法也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还要利用它;另一方面又认为它不能起决定作用,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

试题详情

3.材料一 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

材料二 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请分析:(1)材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1)材料一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

(2)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国家制定经济计划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开展工作,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试题详情

2.材料一 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俄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更低了。

材料二 1921年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材料三 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自1923年开始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三个材料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

[答案] (1)材料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满意,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材料二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材料三反映尽管遭遇干旱,但国民经济依然快速发展的事实。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①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试题详情

4.“远亲不如近邻”。东盟十国是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已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今,中国与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经济融合程度提高,呈现良性互动。

说明中国发展与东盟的对外贸易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答案] (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发展对外贸易关系。中国与东盟各国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发展对外贸易关系。接受国外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我国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试题详情

3.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中有两次重大的改革调整,一次是美国于1933年实施的罗斯福新政,一次是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

(1)请简要说明这两次重大的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

(2)这两次重大的经济改革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对待计划与市场?

[解析] 本题以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两次重大经济改革的史实为背景材料,围绕“计划”和“市场”设置了相互联系的两个问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的了解情况。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答案] (1)①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②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试题详情

2.(2010年亳州一中期中考试)材料一 目前,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7亿在农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在农村地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材料三 目前,我国钢铁、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我国一批主力矿山资源日渐枯竭,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四百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城市河段90%左右被污染,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资源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简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解决上述问题的影响。

[答案] (1)材料一说明城乡差距拉大,尤其是农村地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材料二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材料三说明资源环境问题严重。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弥补市场的不足。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