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63966  363974  363980  363984  363990  363992  363996  364002  364004  364010  364016  364020  364022  364026  364032  364034  364040  364044  364046  364050  364052  364056  364058  364060  364061  364062  364064  364065  364066  364068  364070  364074  364076  364080  364082  364086  364092  364094  364100  364104  364106  364110  364116  364122  364124  364130  364134  364136  364142  364146  364152  364160  447348 

6.有人说:“思维创新来自人的灵感。”你认为对吗?为什么?(10分)

答案: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1分)①灵感常常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在灵感状态的显现上,它往往是在某种具体目标的引导下,受到某种不期而至的机遇的启示而产生的,使人们对“百思难得其解”的问题有一种突然的感悟和理解,从一定意义上讲,灵感对思维创新有重要作用。(3分)②思维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任何思维创新都不能凭空产生。一方面,思维创新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幻想。另一方面,思维创新离不开对前人、对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就思维方式而言,思维创新既有逻辑思维活动,也有直觉、想象和灵感等因素;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如逆向思维的方法等。(6分)

试题详情

5.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发现这个岛屿上的每个人都没有穿鞋的习惯,人人都是赤脚。没有穿鞋的,怎么推销鞋?他气馁了,马上发电报回去,说“鞋不要运来了,它在这个岛上没有销路。”第二个推销员来了,高兴得几乎昏过去。因为,他觉得这个岛屿上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一个人都不穿鞋,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销量就不得了。于是,他马上发电报回去,说:“空运鞋来,赶快空运鞋来。”

(1)这两个推销员分别采用了什么思维方式?(4分)

(2)第二个推销员能获得成功吗?(6分)

答案:(1)这两个推销员分别采用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4分)

(2)第二个推销员能获得成功。针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其实践结果也是不同的。第二个推销员从实际出发,看到当地没有一个人穿鞋,因此动员他们每人穿上一双鞋,养成穿鞋的习惯是有很大可能的,因此,他认为这里很有市场潜力,值得努力开发。(6分)

试题详情

4.由我国发明家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诞生于1994年,同年8月获中国高新科技杯金奖,并受到联合国TIPS组织的关注。1996年,丹麦某大公司曾想以300万元人民币买断其专利,可见其发明价值之巨大。

苏卫星发明“两向旋转发电机”,还应归功于逆向思维。翻阅国内外科技文献,发电机共同的构造是各有一个定子和一个转子,定子不动,转子转动。而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定子也转动,发电效率比普通发电机提高了四倍。

(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这里的“理”是指什么?(2分)

(2)如何培养逆向思维?(8分)

解析:逆向思维在思维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推动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要注意掌握和运用与逆向思维有关的知识。

答案:(1)“理”指事物的规律。(2分)

(2)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每点2分,共8分)

试题详情

3.(2009·福建厦门质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愈发严重。某中学高二(2)班以“如何破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为题召开研究性学习讨论会。会上有一位同学提出解决交通拥堵要先从地面开始,另一位同学提出可以从空中想办法。受此启发,班上同学纷纷提出不同的设想,如下图所示:

 

……

这次讨论共征集了30多个方案。

该班级通过这一活动征集方案属于思维发散的哪种方法?思维发散对思维创新有何帮助?(10分)

解析:发散思维是由某一中心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辐射,获取多个结论的思维方式。题中为破解交通拥堵征集30多个方案,为集思广益(或头脑风暴法)。结合思维发散的独创性,阐明对思维创新的影响。

答案:(1)这一活动征集方案属于思维发散技法中的“头脑风暴法”。(4分)

(2)发散思维具有思维创新的功能,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还能对所要求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产生难以预料的效果。(6分)

试题详情

2.曾有一吝啬富翁聘请教书先生,在膳食供给上有约在先: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哪知吃第一顿时,“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教书先生大喊大叫,“我们不是约好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于是,富翁只能无奈地答应教书先生的要求。

上述材料体现了思维发散求索过程中的哪些特征。(10分)

答案:发散思维的过程具有流畅性,发散思维的思路具有变通性,发散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3分)思维流畅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较多设想,否则就“束手无策”,机敏的教书先生,能在第一时间答应吝啬富翁的膳食供给条约,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3分)教书先生打破了对条约的一般性理解,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体现了发散思维的思路具有变通性;(2分)最后,吝啬富翁不得不按教书先生的要求,改变膳食,教书先生好好地教训了这位富翁一顿,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2分)

试题详情

1.(2009·福建样卷)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不过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16岁的时候,他想象到:“假如我骑在一条光线上,追上了另一条光线,那将看到什么现象?”对于这个似乎荒诞不经的问题,他用了10年时间苦心钻研,终于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结合材料说明想象在思维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请你举出2个合理想象的例子。(10分)

答案:(1)想象的作用:①可以帮助人们明确思维创新的目标。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的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为思维创新开拓新的思路。(5分)

(2)合理想象的例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假如世界上没有货币……(其他例子亦可,所举例子必须是合理想象)(5分)

试题详情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已经在2008年9月3日国务院第25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在第一章总则中明确规定:“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应当采取措施,推动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分)

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做到完全有法可依。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还要掌握与自身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养成遵守法律、依法积极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和习惯。(10分)

试题详情

3.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一些不法分子在境外反华势力的盅惑和支持下,蓄意制造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给新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破坏了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7·5”暴力事件发生后,我国司法部门加大了查处力度,对一批参与暴力事件的不法分子予以逮捕,并择时进行审判。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司法机关依法查处“7·5”暴力事件的不法分子体现了法的哪些特征?(4分)

(2)案例说明我国法律具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本题以新疆“7·5”暴力事件为背景,考查有关法的基本知识。答题时要联系教材知识,根据法的特征和我国法律的作用,结合材料简明论述。要求语言简洁、层次清楚、分析到位。

答案:(1)①我国司法机关依法查处新疆“7·5”暴力事件的不法分子,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保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法是人类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②任何实施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新疆“7·5”暴力事件的不法分子因严重违法遭到司法机关查处、受到法律严惩,体现了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4分)

(2)①我国司法机关依法严惩新疆“7·5”暴力事件的不法分子,说明法是维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是实施对敌专政、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有力武器。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发挥法的作用,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从而切实地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6分)

试题详情

2.(江苏、扬州,改编)今年8月,宁乡县某镇一户农民私自建房被镇政府责令限期拆除,该农民不服,于是将镇政府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认为,农民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兴建住宅,必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限期拆除,镇政府的“限拆令”超越了其法定职权。

评析国家机关和农民的行为。(10分)

解析:在生活中,社会不同主体有各自的权利和利益,人们之间可能产生冲突,就需要人们运用法律协调和解决。评析国家机关和农民的行为,要调动依法治国和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知识,把材料中的事实与法律条文相结合。

答案:(1)人民法院的行为坚持了依法治国原则。

(2)镇政府的行为没有坚持依法行政。

(3)农民状告镇政府,表明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我国民主程度的提高。但私自建房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因而其私自建房的行为是错误的。(10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