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的课改之花早已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我们坚信:植根于广大品德课教师创新之中的思想品德课的这朵奇葩,必定绽放得更加多姿,更加绚丽。
以上看法仅是自己在对苏人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5、个别地方内容表述不够严谨。如:
下册P46出现《奔马图》与《六骏图》不一致的情况,表达同一主题,选用同一主题材料,选材、用词应尽量保持一致。
下册P59“信息点击”处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是法律,而本课的课题是《法律护我成长》,其他三种保护的“信息点击”也都引自法律,所以,此处引用法律规定为宜。
下册P72在出示“生活在线”后,设置链接“信息点击”“被人殴打后怎么办”提示“1、记住犯罪分了特征”不妥,单从“生活在线”内容可以认为这种行为是犯罪,但对于学生而言,分不清楚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而且作为“信息点击”的内容,不但可以用于分析此处的案例,更是具有普遍指意义的措施,不能简单认为殴打他人的人就是犯罪分子。所以,此处能否表述为“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特征”或“记住违法分子特征”。
下册P12对于人生态度的不同理解问题,教材设置了三种观点,让学生进行选择。其实,按照新时期的道德观要求,创造并享受生活、体味清闲都是现代人所努力追求的,这也正是全社会所努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不能简单地将享受生活、清闲作为消极的人生观、作为一种“主义”来对待。因此,教材设置的观点应更严谨些,避免学生出现误解。
4、选用材料应与时俱进,以更好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时代性、典型性特征。
下册P84出现两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而《治安管理处罚法》早在2005年8月28日制定,印刷时间是2005年11月,因此,内容应该有所更新,其他版本(如广东版)的教材也已经更新;教材中有的材料已经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气息,选材应及时更新,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3、“拓展天地”有些选材使人感到离课本主题有些远。
有些选材使人感到离课本主题有些远,对于深化对内容的理解,理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不大,感觉可有可无,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作用。如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主要讲述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四种保护: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保护。“拓展天地”中列举了“教室里该不该安装摄像头”的案例,显然与所学内容距离较远。因此,选材不但要注重形式,更应注重实质性的内涵。
2、有的课时中的几个“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作为同一课的几个标题,应该存在一定位逻辑关系,或者是内容、或者是形式,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有一定的编排依据。从有的课中的标题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人感觉不明晰。如第21课《护佑生命安康》一课中,“谁是责任人”、“教室门口的安全路线图”与“健康陷阱”三个小标题和“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就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1、有些问题的设置有些狭隘、固定。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无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学生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设置的问题似乎有些难,在学生没开始学习前,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把一些问题改设置成“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谈谈你的感悟?”等。问题设置的宽泛性,有助于学生思维拓展,不同的学生回答各异,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努力倡导的。
2、没有真正改变单纯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局面。改革衡量学生的方法,让应试教育无生存的土壤,这才真正能“逼迫”教师不得不进行新课改,否则就要被淘汰出局。
1、没有真正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要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进行课程改革,而不是让课程改革成为一种“作秀”,在上公开课时展示新课改,在平时依旧是老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
5、顾此失彼
教育行政部门
4、代替板书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