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7.2006年11月4日至5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共有48个非洲国家代表团及非洲联盟组织代表参加,峰会宣布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嬴、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说明( )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 ③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我国在世界上已成为发达国家,成为非洲各国的领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上海举行,在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应该全面加强合作,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充满了对未来美好合作的期许。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合作,就要( )
①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 ②需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 ③要善于学习 ④要善于交流与合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5.历时7个月长达6轮,2006全球铁矿石谈判于6月尘埃落定,被三大国际铁矿石巨头掐住脖子的中国钢铁企业,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进口铁矿石涨价19%这一结果。为此,中国钢铁企业将不得不一年多支付70亿元。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① 世界经济日益全 ②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③ 我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A.①②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14.2006年中国外交坚持“和谐世界”理念,取得丰硕成果,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东盟纪念峰会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体现了( )
①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②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④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
13.2006年“十一五”开局良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开局良好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B、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积极学习和引进了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成果
D、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好转
12.近年来,很多国家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为了满足学习者需求和推广中国文化,我国将陆续在世界各地开办100所中外合作孔子学院。这体现了( )
①中国文化已经取代了世界各国文化 ②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与外界隔绝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世界,具有进步性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以深厚的东方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展现在世界舞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当天,具备开放条件的全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免费对公众开放,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保护日”你的正确认识是(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②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于青少年一代 ③我们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大胆汲取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精神的精华,使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支持奥运圣火的传递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主流是( )
A.共同富裕
B.和平与发展
C.共奔小康
D.消除战争
9.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 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的巧妙运用,使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与统一。这体现了( )
A.体育事业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
B.中华民族文化植根于丰富的体育知识
C.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中规定: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据此回答7-8题。
7.国家之所以把这些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是因为( )
①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剂 ②抵制外来节日进入中国 ③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8.国家调整节假日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②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④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