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73539  373547  373553  373557  373563  373565  373569  373575  373577  373583  373589  373593  373595  373599  373605  373607  373613  373617  373619  373623  373625  373629  373631  373633  373634  373635  373637  373638  373639  373641  373643  373647  373649  373653  373655  373659  373665  373667  373673  373677  373679  373683  373689  373695  373697  373703  373707  373709  373715  373719  373725  373733  447348 

1.税收的分配主体是(   D   )

A 纳税人  B税务机关  C财政部   D国家

试题详情

11.(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些条件决定了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现代化的建设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现代化建设。

(2)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确立“三个代表”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

试题详情

10.B

试题详情

1.B   2.C   3.A   4.B   5.D   6.D   7.D   8.B   9.A

试题详情

(1)    居民收入的增长依赖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即依赖于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收入的增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材料一、二、三共同说明了这一点。

(2)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消费水平,同时也能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片面的高积累或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3)在我国,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坚持三者兼顾的原则。国家和企业都应有一定的积累,同时在分配中又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如果片面强对国家和企业的积累,将不仅影响居民的积累水平,也会影响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4)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机构改革.裁减编制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财政负担的减轻,劳动人民的消费基金必然会相应增加,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入也会增加,这将会进一步推动生产的发展,形成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良性发展趋势。

试题详情

25.(1)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2)认为国家预算只有做到财政收支完全平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则过于绝对。财政收支差额过大当然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但是,决不能认为只有完全平衡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3)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实现了全部财政收入后再安排支出。因此。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试题详情

24. (1)我国当前一些商品积压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并非消费基金安排过少造成的。消费者的主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增强说明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了。

(2)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3)这种现象正好说明了积累和消费密不可分;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消费的萎缩,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受到阻碍和影响。

试题详情

23.(1)二者的矛盾表现在:第一,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第二,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与消费成互相增长的关系,积累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减少,而消费部分过大。积累部分就不足。(2)看到二者矛盾的一面,有利于我们正确处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做到在生产发展、国民收人们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同时。社会主义国民收人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试题详情

17.ABCD  18.BC    19.ACD    20.ABC  21.1ABCD   22.BC

试题详情

9.D  10.D   11.C   12.B  13.B    14.D    15.C   16.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