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0.某地政府因一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决定奖励该企业的总经理20万元人民币,并宣布此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该地政府的做法,正确的评价应该是( )
|
B.税收是国家通过税法规定的,该地政府不能决定免税
C.通过鼓励先进,可以达到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D.给企业经营者重奖会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社会的公平
开展“共铸诚信”活动,有利于税务部门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8-9题。
8.把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税收 ( )
A.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
B.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C.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
D.其增长主要依靠生产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9.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这一性质是由 ( )
①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作用决定的
③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④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来源决定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了,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运用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属于 ( )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强制手段 D.经济手段
6.下列属于财政手段的是 ( )
①预算 ②利率调整 ③转移支付 ④发行国债 ⑤发行货币 ⑥商品定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7.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出,反映出 ( )
A.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B.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C.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D.财政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4.“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方针主要表明 ( )
A.国民收入分配后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B.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必须把消费放在第一位
C.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所增加
D.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国民收入是 ( )
A.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社会财富
B.国家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C.国家通过税、利、债、费等形式获得的总收入
D.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3.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是 ( )
A.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D.提高劳动强度
1.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将会出现 ( )
A.消费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使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消费品积压,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扩大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D.经济快速增长
37.广场该不该修建?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纷纷修建面积巨大的广场。某地级市城建部门也向市政府建议修建一个大型广场,结果引起争议。
(1)围绕“广场”该不该修建这一问题,你认为市政府应怎样进行科学决策?
(2)假如你是该市市民,你认为该不该建?并简要阐述理由。你将会通过哪些方式或渠道反映你的建议?
36.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等 ,大会共收到代表们针对医疗、住房、教育、安全、环保、“三农”等问题的数千件议案和批评建议。
(1)材料中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代表分别行使了什么职权?
(2)说明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5.暴雪、冻雨、低温……2008年1月10日以来,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大半个中国,断电、停水、交通堵塞……长时间的极端天气,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灾情牵动党中央、国务院,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各级政府以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采取一切措施,迅速恢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终于战胜了历史罕见的这场特大自然灾害。
(1)各级政府采取措施,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2) 结合本次救灾行动,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34.有人认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就是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让公民都能享受同等的权利。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