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上题中的“打好时间差”是指 ( )。
A.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供求的制约
C.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 D.节约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的效益
6.《经济时报》载文指出,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相对富裕,并不意味着“物多必贱”,相反农民可以通过改变作物种植方式及搞好贮藏,巧妙利用时间差,从微观上创造大量“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机会。在这里“物多必贱”是指( )。
A.供求关系对商品的价格的影响 B.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
C.商品的价值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商品的价格受劳动生产率制约
5.在当今计算机网络化时代,人们在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是( )。
A.信用卡和支票 B.现金转帐 C.人民币和汇票 D.信用卡和人民币
4.假设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销售商品总量为5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8元,在这一年货币平均周转5次。那么,这一年纸币发行量应为 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了16000亿元,这时的1元钱相当于 元,这会引起 。( )
A.8000 0.5 纸币贬值 B.4000 0.25 购买力降低
C.2000 3 购买力提高 D.8000 2 通货膨胀
3. 上题中货币在执行职能时,是( )。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现实的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一种价值符号
2.张老师拿560元人民币去购买一瓶五粮液,这是人民币代替货币执行( )。
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 D.支付手段的职能
1.“货币没有臭味,无论从哪里来,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它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这句话说明( )。
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③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④货币和商品是同时产生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5.从消费对象来看,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的消费属于
A 有形商品消费 B发展资料消费 C.劳务消费 D.享受资料消费
34.“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是
A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 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 D 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33.上个世纪90年代末,某国中西部出现了罕见的灾害天气,导致该地区玉米产量比预计下降了53%,造成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玉米价格的上涨,不仅造成玉米需求量小幅下降,还造成小麦需求上升。这说明
A 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B.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C 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D 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