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4.某校高一年级政治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了《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以后,布置学生就“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进行综合探究,现在请你一起参与。
背景材料:
张海超,河南新密市人,“开胸验肺事件”主角。于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做碎石破碎的工作。
2007年,张海超出现咳嗽、胸闷、吐痰等症状。随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进行了肺组织活检手术(开胸验肺),就是把肺组织切下来一块,做病理化验。虽然郑大附一院在病理分析上认定张海超是尘肺病,但由于医院没有职业病的诊断资质,所以医院在排除其他肺部病变后,只能在诊断报告中写出“病变不排除尘肺”的结论。2009年7月1日,张海超因为支付不了医疗费不得不出院。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引起巨大反响,遂形成“开胸验肺”事件。
探究问题:
(1)谁该对张海超的悲剧负责?为什么?(6分)
(2)评价张海超的维权行为。(4分)
(3)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知道劳动者还有哪些合法权利?(4分)
33.材料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品牌;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材料二: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2006年的38.9%。
材料三: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当年,我国消耗石油3亿吨,约占世界消耗量的7.8%;消耗原煤21.4亿吨,约占世界消耗量的39.6%;消耗粗钢3.5亿吨,约占世界消耗量的31.8%;消耗水泥10.5亿吨,约占世界消耗量的47.7%。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解决?(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书本知识,谈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32.12月26日,武广高铁正式开通。武汉到广州,全长1069公里,过去乘坐火车需要10多个小时,现在只需2小时46分钟。一等票价为780元,二等票价为490元,价格几乎是普通列车的三倍,但仍低于该程的飞机票价。武广高铁开通后,取消了许多普通列车班次。对此,一些农民工直叹气自己“被高速”,而白领以及公务员一族则“感觉特爽”。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分析说明:
(1)武、广两地的航空公司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为什么?(4分)
(2)快捷舒适的武广高铁为什么有人欢喜有人愁?(2分)
(3)根据乘客的意见,武、广两地铁路局应采取怎样的经营战略?(2分)
31.为了推动节能环保,最近,我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正酝酿调整水、电、煤、气、油(成品油)的价格,即适当提高上述商品的价格。
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说明:
(1)提高煤、水、油、电、气价格对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4分)
(2)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采取了何种调控手段?其意义何在?(4分)
30.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是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D.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29.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商品、劳务和生产都是全球化的
B.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C.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两极分化严重
D.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8.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最重要的是
A.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B.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C.走出去更多的跨国公司 D.参加区域经济集团
27.面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它实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可不予理睬
B.它是一种贸易歧视,我们可以针锋相对采取报复措施
C.它违背WTO确定的自由贸易原则
D.有其合理性,要求我们树立绿色产业的理念
26.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及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原因是
①这些产业利润低 ②这些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③发达国家就业充分 ④发达国家不再需要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25.我们之所以倡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其直接而重大的意义是
①扩大国内就业 ②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只有走出去才能赚外国人的钱 ④有效解决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