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09年南昌市文综八模)《国倍跃进》一书曾对GDP这样描写:“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汽车修理等,虽然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GDP依然在增加。”这表明
A.GDP是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B.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只要经济增长即可
C.GDP增长是衡量政府活动的唯一指标
D.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浪费的GDP是错误的
11.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明
A、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我国国情
B、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主要应靠国家支持
C、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些
D、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10.(09年新课改地区四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发扬民主 B、群众路线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统筹兼顾
9.(2009年嘉兴高级二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A )
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08全国Ⅰ卷26)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09年贵阳一中三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东部的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而区域发展三大战略的累积效应,使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经济依然快速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增速比较
省份 |
广东 |
上海 |
浙江 |
重庆 |
湖南 |
东北三省 |
增速 |
10.1% |
9.7% |
10.1% |
14.3% |
12.8% |
13.4% |
上述材料表明
①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作用
②东部地区经济存量低于东北及中西部地区
③东北及中西部经济增速超过东部地区
④推进区域梯度发展潜力巨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辽宁瓦房店中学高三月考)十七大报告把“转变经挤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为“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来看。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必须
①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②更加科学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④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09年韶关市二模) 漫画《贫不择妻》启示我们,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应当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④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4.(09浙江卷26).民营经济在建设浙江经济大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众多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同构同质、附加值低,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政府应该
A. 拓宽融资渠道,挽救濒临破产企业 B. 推动结构调整,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C. 加强公共服务,拓展企业产品销路 D. 增加财政支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3.(09广东文基卷4)《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简称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