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⒈ 两位民警为抢救违规穿越铁路遇险的人而不幸牺牲, 被救者都逃之夭夭。在这一事例中, 两位民警的行为体现了
A.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 精神价值可转化为物质价值
D.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觉遵守纪律
[破译思路]
主要考查人生观及其实现的知识。两位民警的救人行为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故应选A项。题目并没有涉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故B项不应选。C项与题干无关,D项表述不科学,故不应选。
⒉ 上述事例中,被救者的行为表明
A、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他人的帮助
B、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C、 极端个人主义会社会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D、 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破译思路]
考查个人与社会及人生观知识。被救者的行为,一是违规行为(违规穿越铁路),二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民警遇难后逃之夭夭),损害了社会利益(给列车行驶构成安全危险),故应选C项。A、D项均与题干无关,B项本身错误,故 A、D、B项不选。
[解题反思]
高考命题虽然在不断强调能力考查,但并不是不考查基础知识,高考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原则并没有改变。从以上两题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中学教学中的基本知识点及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双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鼓励和引导学生建立他们应掌握的理想知识体系。一些学校过早地抓重点,热点问题而忽视“双基”训练是错误的。
该题给我们的启示:
[题例] 某贫困地区的领导认为, 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 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 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 但由于原料和资金缺乏, 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 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 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 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 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 几年就摆脱贫困, 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
[破译思路]
此题设置了一个事例, 并指明了回答了重点, 即“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用圆点提示考生注意。引导了考生要打破思维定式, 要从“怎样做到”四个字上做文章, 而不能仅从“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内涵上扩展答案。作答时, 首先要审明材料, 分清层次:从盲目办厂到根据自己的特点;既看到自己不利条件, 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具体分析自己的特殊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个层次把握材料。然后将自己所学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分层作答, 运用“怎样把握自己的实际”、“具体分析自己的实际”、“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知识进行演绎分析, 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 切莫观点材料两张皮, 或只是罗列观点。
[答案要点]
该地区的做法是:
(1).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的实际盲目办厂, 转为根据山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 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
(2). 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不利条件, 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 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决策, 由此体现了对实际工作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 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 也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 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 从简单地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使因地制宜的正确决策得以实施。
(4).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 脱贫不能仅依靠政府救济, 更要靠自力更生, 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
[解题反思]
此题抽样统计数据表明:平均分为6.44, 区分度为0.368, 难度为0.400是1997年难度最高的一道题。主要失误:
[题例]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注:仓廪指储藏粮食的仓库)
[破译思路]
这是道是非混杂型辨析题。题目以引文的形式出现来表达一种观点, 考查考生运用辩证方法的分析能力。正确回答此题必须认真审题, 逐层分析、细心品味, 分清题目的观点是否有的地方对, 有的地方错, 或是在什么条件下对, 在什么条件下错。
试题观点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确反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不难看出“仓廪实”和“衣食足”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 比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有道理的, 但“仓廪实”和“衣食足”未必就一定“知礼节”和“知荣辱”。这就具有片面性, 因为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同时, 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是统一的,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答案要点]
(1).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则是片面的。
(2). 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也忽祝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3). 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 而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解题反思]
高考辨析题是一种最能考查考生能力的题型之一, 它不但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求有较高的解题能力和技巧。
在基础知识方面, 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实际是唯物论中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的运用。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但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 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所以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也有反作用, 并需要进行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可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
在解题技巧上, 要学会运用综合、辩证的、全面的分析方法。不少考生在分析问题时, 只是看表面, 或只看到一方面, 而忽视另一方面;缺乏辩证思维。一部分考生没有答出“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 和精神文明也是需要建设的”, 绝大多数考生几乎没有涉及两个文明建设存在着,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一失误既反映了平常教学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够全面和深刻, 也反映在训练时没有注意总结和提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问题。
[题例1]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这些年中央反复强调, 越是发展经济, 越是改革开放, 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从哲学上说明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2001年高考模拟题)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要以题目的要求着眼。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哲学上主要体现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当前我国经济, 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客观实际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工作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 党的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 体现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必须要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教育人, 鼓舞人, 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智力和精神保证。
[答案要点]
(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解题反思]
这是一道材料简答题, 考查唯物论中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正确加强和改善党的思想工作是由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决定的,同时,明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强调意识的反作用。其次,答题时注意原理的完整性,部分考生只看到加强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就只从意识的反作用方面作答,结果失分。
[题例1]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是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段话的基本哲学内涵是
A.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基础
B. 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过去, 也要注重未来
C. 想问题, 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D. 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
[破译思路]
作答此题不能简单从背景材料中直接选择,必须在理解分析材料,综合它们的含义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或成功, 关键是能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故选C。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但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既有普遍性, 又有特殊性, 故选D。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 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发展结果来看, 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按规律办事, 故选A。B项不符会题意, 故不选。
[解题反思]
高考命题侧重以材料作背景, 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考查的知识点跨度大, 综合性强。此题不仅涉及唯物论, 而且涉及辩证法, 材料中没有直接显现哲学原理, 而是通过设置的情景来体现。因此, 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 捕捉材料的有效信息, 思路要开阔, 进行散发性思维, 并进行综合分析。在考前复习时, 将知识网络化。
[题例2] 古希腊有位哲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分析问题要有创新精神
B. 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C. 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D.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破译思路]
此题四个选项涉及的知识点有: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支持新生事物创新精神, 矛盾及其特点, 物质与意识。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意, 头脑不是容器而是火把一一容器是被动装东西, 火把是燃烧的, 能发出光照亮在黑暗中的事物, 因此头脑需要启发, 比喻突出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新性, 可见A. C项要选。D项揭示的是意识的内客, 题目没有体现, 容器和火把不构成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 也就没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了, 故B.D项不选。
[解题反思]
此题以古希腊的一位哲人的名句作材料, 指向呈隐性, 设问的角度也较灵活, 其审题难度较大, 审题时必须要认真细密, 并要展开思维的翅膀, 进行想象。“头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而人的意识又是能动的, 变化和发展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进行创新的训练,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
[题例3] 某地农民刊登广告, 聘请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 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 他们纷纷到农村承包土地种果树、开鱼塘, 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表明
A. 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 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C. 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D. 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
[破译思路]
城市人到农村就业, 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作为城市人必须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转变过去那种重工轻农, 重城市轻视农村的思想观念, 勇敢地迈出到农村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步伐。故A. C项应选。B项认为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不符合题目要求, 因为题目指的是某地农民登广告招聘下岗职工就业, 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如此, 所以不能以此得出农村比城市就业机会多。D项不符合现实情况, 我国城乡在政诒、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B.D两项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面性,不能入选。
[解题反思]
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 而是迎着热点考。城市人到农村就业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 在舆论界曾展开过讨论, 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因此, 我们在高考备考时要“备热点”而不能“避热点”, 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学以致用。平时学习注意关心时事, 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31、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工作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领域或产业,每个领域或产业都有一名主管首长负责。为了强调自己所管辖工作的重要性,主管工业的领导强调要把机械制造、重化工、子、汽车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则强调要把私营经济、乡镇企业、精品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宣传部长则强调文化产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各行各业几乎都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的人深谙“地图经济”的奥秘,动辄把“一个中心”、“两条干线”、“五个支撑点”之类的区域经济“构想”描绘得活灵活现。现在,把这一套又用到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上面来,以某城市为依托,以某公路为轴线,中心开花,两翼办辐射,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俨然像一名指挥官站在地图前摆兵布阵一样。 选择的经济增长点,本来应该有较牢固的根基,不可朝秦暮楚,轻易动摇。但是,有的“经济增长点”却像墙头草,哪边风硬就往哪边倒。
新的经济增长点过多过滥,必然造成资金、资源、技术、组织力量的分散使用、想象中的多点增长实际上并不能带来真实的有效增长。
(1)各主管首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想象中的增长点、“地图经济”违背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一市之长,按照什么样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指导,才能抓住符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增长点?
30、某地为创建养猪基地,强令所有农户搭建高标准猪舍,并要求人均养猪5只,以期达到家家户户养猪致富的目的。可后来,相关的服务措施没跟上,饲料贵,卖猪难等原因,大多数农户亏了本,致富项目变成了“致贫”包袱。上述做法违背了什么哲理?为什么?
29、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影响逐渐加大的实际情况,教育部作出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改在每年的6月7、8、9日。请回答:全国高考提前1月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