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79261  379269  379275  379279  379285  379287  379291  379297  379299  379305  379311  379315  379317  379321  379327  379329  379335  379339  379341  379345  379347  379351  379353  379355  379356  379357  379359  379360  379361  379363  379365  379369  379371  379375  379377  379381  379387  379389  379395  379399  379401  379405  379411  379417  379419  379425  379429  379431  379437  379441  379447  379455  447348 

35、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试题详情

34、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分别指什么?

试题详情

33、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试题详情

3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试题详情

31、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分别是什么?

试题详情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据此回答29~30题 22、我们之所以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哲学依据是: A、党和群众不可分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永远是正确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火车头 2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认识论依据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B、认识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

2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主要表明: A、从认识过程的顺序看,理解在前,感觉在后 B、从认识的程度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深刻得多 C、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更大的指导作用 D、从认识的动机看,理解是为了更深刻地感觉事物

2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从哲学上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27、小团体主义的实质是()

A强调集体主义             B具有蒙蔽性,迷惑性

C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的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D涣散人心,动摇社会稳定,防碍现代化建设

28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脑能反映客观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B人有感觉,动物则没有

C人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动物则没有     D人有主观能动性,而动物则没有

29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生产实践活动      ②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 科学试验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30、历史的创造者是

A革命领袖     B英雄人物       C人民群众      D革命队伍        

试题详情

21、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中老年人激动不已,说保尔精神伴随着他们青春的脚步,曾激励他们成长,为新中国做贡献,至今他们还能熟练背诵保尔的那段名言。青年人说,保尔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顽强拼搏、追求奋斗的一生,对肩负现代化重任的青年一代仍有教育意义。这说明 A、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自私不是人类的普遍本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精神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更巨大

试题详情

20、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生产实践创造物质财富 C、知识分子不能独立创造精神财富 D、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

试题详情

B、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C、认识和实践必须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着认识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静止孤立的 D、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6、毛泽东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里的“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指(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7、“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这句话说明( ) A、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不一致的

B、现象和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不表现本质 C、现象和本质总是相反的,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D、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8、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我们之所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①正确的意识能推动实践活动的顺序开展,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精神力量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④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根本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低级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认识 B、感生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理性认识是间接的、抽象的 D、感性认识来自实践,理性认识来自人脑 10、下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调查研究,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过程

B、制定学习计划、工作计划的过程 C、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D、实现“九五”计划的过程 11、“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否认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目的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13、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发展,其最重要的表现是(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1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其中“由此及彼”指的是 A 感性材料中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需要筛选 B 感性材料中有假象和错觉,需分析和鉴别 C 感性材料往往是零散的、彼此分离的,需要综合起来思考 D 感性材料是表面的现象,需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15、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叫做社会存在。下列属于社会存在的是①科学知识 ②自然地理环境 ③经济思想 ④生产力 ⑤生产关系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16.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由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决定,这一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 历史唯心主义 17.经济专家指出:中国公众在长期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条件下扩大消费的精神桎梏,要扩大内需,必须首先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说明 A 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B 社会存在的性质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差别 C 社会存在变化,社会意识不一定变化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8.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 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      B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C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D 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 19、.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哲学上“价值”概念的内涵是 A 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B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C 主体的存在对客体的适应与满足   D客体是指物质现象,主体是指精神现象

试题详情

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①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的两种看法进行分析。(6分)

② 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6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