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5、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4、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分别指什么?
33、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31、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分别是什么?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据此回答29~30题 22、我们之所以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哲学依据是: A、党和群众不可分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永远是正确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火车头 2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认识论依据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B、认识在不断扩展、深化和向前推移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
2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主要表明: A、从认识过程的顺序看,理解在前,感觉在后 B、从认识的程度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深刻得多 C、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对实践起更大的指导作用 D、从认识的动机看,理解是为了更深刻地感觉事物
2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从哲学上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27、小团体主义的实质是()
A强调集体主义 B具有蒙蔽性,迷惑性
C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的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D涣散人心,动摇社会稳定,防碍现代化建设
28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脑能反映客观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B人有感觉,动物则没有
C人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动物则没有 D人有主观能动性,而动物则没有
29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生产实践活动 ②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 科学试验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30、历史的创造者是
A革命领袖 B英雄人物 C人民群众 D革命队伍
21、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中老年人激动不已,说保尔精神伴随着他们青春的脚步,曾激励他们成长,为新中国做贡献,至今他们还能熟练背诵保尔的那段名言。青年人说,保尔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顽强拼搏、追求奋斗的一生,对肩负现代化重任的青年一代仍有教育意义。这说明 A、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自私不是人类的普遍本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精神的力量比物质的力量更巨大
20、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有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生产实践创造物质财富 C、知识分子不能独立创造精神财富 D、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
B、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C、认识和实践必须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着认识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是静止孤立的 D、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6、毛泽东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里的“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指(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7、“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这句话说明( ) A、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不一致的
B、现象和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不表现本质 C、现象和本质总是相反的,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D、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8、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我们之所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①正确的意识能推动实践活动的顺序开展,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精神力量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④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根本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低级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认识 B、感生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理性认识是间接的、抽象的 D、感性认识来自实践,理性认识来自人脑 10、下列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调查研究,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过程
B、制定学习计划、工作计划的过程 C、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D、实现“九五”计划的过程 11、“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 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C、否认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目的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13、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发展,其最重要的表现是(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1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其中“由此及彼”指的是 A 感性材料中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需要筛选 B 感性材料中有假象和错觉,需分析和鉴别 C 感性材料往往是零散的、彼此分离的,需要综合起来思考 D 感性材料是表面的现象,需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15、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叫做社会存在。下列属于社会存在的是①科学知识 ②自然地理环境 ③经济思想 ④生产力 ⑤生产关系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16.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由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决定,这一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 历史唯心主义 17.经济专家指出:中国公众在长期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当今经济条件下扩大消费的精神桎梏,要扩大内需,必须首先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这说明 A 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B 社会存在的性质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差别 C 社会存在变化,社会意识不一定变化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8.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 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 B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C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D 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 19、.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哲学上“价值”概念的内涵是 A 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B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C 主体的存在对客体的适应与满足 D客体是指物质现象,主体是指精神现象
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① 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的两种看法进行分析。(6分)
② 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6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