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9. 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C.经济结构不调整,经济就不会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也不会增加
D.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8.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事物的性质是由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事物的性质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没有多大关系
D.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公有制经济的
17.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北京申奥成功,举国同庆,然而中国人也体味过申办第27届奥运会失败的苦涩。这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③意识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滨海枢纽工程的建设,结束了淮河800年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使淮河下游及其洪泽湖地区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变成百年一遇。这说明
A.自然界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
C.人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
当前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但从目前情况看,仍然可以得出三个基本判断:一是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不会改变;二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会改变;三是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据此回答14--15题。
13.上述三个判断的哲学依据是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重要的矛盾一旦确定,就不会改变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发展
A.②③ B.①② C. ①③ D.②④
14.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一认识
A.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了事物的因果联系
C.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D.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5. 鲁迅先生说过:“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事物那么嫉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那么求全责备?”这句话所指责的是,有人不懂得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哲理
C.难得糊涂,得过且过的哲理 D.树立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成长
12.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三个“解放出来”的依据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整体高于局部,局部要服从整体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11.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
10.“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
①承认了绝对运动 ②否认了相对静止
③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④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为了减轻旅游高峰期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壁画、塑像等文物保护带来的影响,敦煌莫高窟正式启动游客参观预约制度。这说明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创造出一些具体联系
B.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D.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据此回答7--8题。
7.材料强调“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其辩证唯物论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点而不是一点
8.材料强调“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其唯物辩证法依据是
A.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B.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C.矛盾的双方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