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79293  379301  379307  379311  379317  379319  379323  379329  379331  379337  379343  379347  379349  379353  379359  379361  379367  379371  379373  379377  379379  379383  379385  379387  379388  379389  379391  379392  379393  379395  379397  379401  379403  379407  379409  379413  379419  379421  379427  379431  379433  379437  379443  379449  379451  379457  379461  379463  379469  379473  379479  379487  447348 

7.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据此回答。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试题详情

6.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试题详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拥有淡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不平衡。面对严重缺水的现实,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国家计划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据此回答4-5题。

4.由于严重缺水,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增强。这说明: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变化的

5.国家组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这说明了:

 A.自然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自然界没有的东西

 C.人定胜天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试题详情

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种看法属于:

A、唯物主义观念 B、形而上学观念 C、唯心主义观念  D、唯物辩证法观念

试题详情

2.在抗洪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的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为伟大的抗洪精神。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B.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C.正确的思想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试题详情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拥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人民群众需要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的认识工具,能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C.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试题详情

2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试题详情

26,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知识,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消极影响。

   请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其利弊。

试题详情

印度洋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印尼在海啸中死亡人数超过16.6万人。据专家预测,印度洋强地震海啸的猛烈程度可能摇动地球轴心,令部分海岛出现移位。因此可能会永久性改变世界地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      印度洋强地震、海啸的发生说明

A.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B.      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      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共处。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专家们能对地震、海啸及海岛的移位做出科学预测说明;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当试题还没有做完,考试时间仅有几分钟时,有的学生会想“糟糕!只剩下几分钟。”有的会想“还好,还有好几分钟”前者会使学生心情紧张,本会做的题,却做不出或作错,后者会使学生思考的效率提高。  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现象说明

A.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可能相同。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C.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

D.人们对同一现象的看法有可能不同。

4,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对同一事物应端正态度,统一认识。

B.看问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C.必须重视意识的决定作用。

D.看问题应尊重客观事实。

5,两种不同看法导致的不同结果表明;

A.物资决定意识。     B.意识能正确地反映事物。

C.不同意识的反作用不同。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信仰宗教。   B.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实际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那个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   D.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会带动当地及有关地区的钢材、建材、交通等行业 的发展,并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共产生几百甚至几千亿元的扩张效果。

  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实事求是地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规律客观性的观点。

8,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说明;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一切事物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人。

C.发展就是不断完善和改造自己。

D.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矛盾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1,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指出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这说明王安石;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2,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木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  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13,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①世界是出充满矛盾的  ②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③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④运动和静止是相辅相成的。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清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含义是;

A.      事物自身包含着对立关系。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D、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特点。

15,华佗“治之宜殊”的治病原则说明了;

A.只有坚持一点论,才能正确解决矛盾。

B.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解刨麻雀”“落一叶而知秋”等成语中的哲学寓意是;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D,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        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B.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C.        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D.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1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下列哲理;

A.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不起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D.内因通过外因才能体现出来。

毛泽东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

据此回答19、20题

19,毛泽东的话包含的哲理是

A,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双方地位、作用不同。D,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20,根据毛泽东的教导,我们在做工作时;

A.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B.要善于把握问题的本质与主流。

C.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D.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1,有个人吃了三个饼子依然觉得饿,于是他又买了一个,当他吃下时觉得肚子饱了,他很懊悔地说:“早知如此,我何不直接买第四个呢?”这个笑话之所以可笑,主要是因为那个人不懂得;

A.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B、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发生。

C、  坚持适度原则。    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22,俄国寓言《杰米扬的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处理问题,必须;

A,  坚持联系观 。   B,坚持适度原则。

C、        注意量的积累。   D,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2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是否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是否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会谈,历时15年,“黑发人变成白发人”终于在2001年11月实现了这一愿望。这表明;

A,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25,“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对立是;

A,  联系观和孤立观的对立。 B,发展观和静止观的对立。

B,  全面观和片面观的对立。 D,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的对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