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79341  379349  379355  379359  379365  379367  379371  379377  379379  379385  379391  379395  379397  379401  379407  379409  379415  379419  379421  379425  379427  379431  379433  379435  379436  379437  379439  379440  379441  379443  379445  379449  379451  379455  379457  379461  379467  379469  379475  379479  379481  379485  379491  379497  379499  379505  379509  379511  379517  379521  379527  379535  447348 

2.“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这说明(  )

A.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试题详情

1.毛泽东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哲学上讲,它主要强调的是(  )

A.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反映

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试题详情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全面小康”的目标既有相当的高度又相当现实,是跳得起够得着的目标。据此回答24--25题

24.上述材料说明

   A.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B.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 “全面小康”是我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D.最高理想必须建立在共同理想之上

25.要实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就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因为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③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就能推进“全面小康”  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

试题详情

2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可靠   

B 人的感性认识应上升到理性认识

  C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前提

  D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思考

试题详情

   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据此回答21--22题:

21.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①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② 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  ③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④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2.强调干部要“洗脚”,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③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④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试题详情

20.下列说法能体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④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试题详情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据此回答17-19题

17.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   B. 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已经不再存在

C.现实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人的实践活动日益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18.“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主要是因为

  A.任何人都在为改造客观世界而努力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

C.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D.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有条件的,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19.“人造或人为的世界”的事实说明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试题详情

这些年,农民生活好起来,一些不正常消费习惯也多起来。尤其是年前年后,许多农民兄弟敞开有限的钱袋趋时趋众消费,人情送礼,大吃大喝,大操大办,弄得财力不支或身心憔悴。此外,敬神、捐愿、包压岁钱等陋习,也令人深受困扰。对于这些农村畸型消费,社会上认识并不一致。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有些人则认为是人之常情不可避免,甚至将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回答1-2题。

1.生活好了,铺张浪费也开始多起来,更加证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唯物主义观点的正确性

    C.钱是万恶之源            D.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存在

2.不科学的消费观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表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D.社会意识有作用

试题详情

35.(12分)“经过我们党80多年的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终于成功地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克服了过去片面强调所有制而忽视生产力的错误。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绝不能停滞不前。”请回答:

(1)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道理?(4分)

                                   

                                  

                                  

(2)为什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绝不能停滞不前?(8分)

                                   

                                  

                                  

                                  

                                   

                                  

                                  

                                   

                                  

36题(文科完成 理科不用完成)

我国全国荒漠化土地每年以 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水土流失每年以100万公顷的面积增加,我国目前沙化土地面积已达 168.9万平方公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实践证明:“黄”化一荒漠化一生态资源枯竭一贫困化是一种循环,“绿”化一环境美化一生态资源富足一小康化也是一种循环。

   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

   (1)、试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造成两种不同循环的原因是什么?(10分)

                                   

                                  

                                   

                                  

                                  

(2)、附加题 10分,成绩将计入总分

人在自身的活动中,如何避免上述的不良循环,寻求良性循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