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无独有偶,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的时候,家人带他去海边玩,他发现自己无法把礁石上的海蜞弄下来,非常生气。于是他问姑姑: “海蜞会思考吗?”姑姑回答: “我不知道。', ‘‘那你就应该学习”,罗素说。是啊,人会思考,动物会思考吗?什么叫思考?为什么说动物不会思考?这些起初不显眼的问题,一旦认真起来,大有文章可做,有一门“精神哲学”专门讨论这些问题。这说明( )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
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
C.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D.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关于哲学的起源问题,曾经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据此回答l一3题。
1.当你听说放鞭炮可以驱邪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惊讶?只要你惊讶,你就会产生联想.你也许会问:鞭炮是什么?是怎样生产制造的?其原料是什么? “邪”,是什么? “邪”,是哪里来的? “邪”,被鞭炮驱走后,又到哪里去了?到外国去了吗?还是到月球去了?如果第二天“邪”又回来了,要不要再放鞭炮? “邪”到底是什么,多长、多高、多宽、多重……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在《泰阿泰德篇》中所说: “惊讶,这是哲学家尤其具备的一种情绪。”这一材料说明( )
A.哲学是惊讶等情感因素的集合
B.哲学就是惊讶、恐怖等一些情绪化的东西
C.哲学产生于人类的生活与实践
D.哲学产生于有闲人对一些无聊问题的思考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23-25题:
23、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4、“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25、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
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①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回答20--22题:
20、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
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
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回答18-19题
18、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回答15-17题:
15、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
16、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7、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回答11-14题:
1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12、“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13、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回答8-10题:
8、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0、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5-7题:
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3-5题:
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