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79540  379548  379554  379558  379564  379566  379570  379576  379578  379584  379590  379594  379596  379600  379606  379608  379614  379618  379620  379624  379626  379630  379632  379634  379635  379636  379638  379639  379640  379642  379644  379648  379650  379654  379656  379660  379666  379668  379674  379678  379680  379684  379690  379696  379698  379704  379708  379710  379716  379720  379726  379734  447348 

40、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试题详情

3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试题详情

38、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试题详情

37、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试题详情

3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③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④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

试题详情

35、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②一叶障日,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试题详情

3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增强西部的“造血”功能,而不能仅仅依靠“输血”,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

④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33、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水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试题详情

32、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于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美的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试题详情

3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