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79819  379827  379833  379837  379843  379845  379849  379855  379857  379863  379869  379873  379875  379879  379885  379887  379893  379897  379899  379903  379905  379909  379911  379913  379914  379915  379917  379918  379919  379921  379923  379927  379929  379933  379935  379939  379945  379947  379953  379957  379959  379963  379969  379975  379977  379983  379987  379989  379995  379999  380005  380013  447348 

24.建国初期,为解决吃饭,我国将“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今天,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草)。我国农业生产的这一变化,从哲学上充分说明(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因果联系是联系的主要形式

D.事物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试题详情

23.“天下大事,常发于至微,既终为患。”这句话给人们的警示是(   )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要反对唯心主义

C.要注重量的积累                    D.要坚持适度原则

试题详情

22.“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是记英语单词的一个有效办法。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认识事物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试题详情

2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表明(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试题详情

20.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上看,上述事实说明(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试题详情

19.民主是个大学校,几十年来我们党一直在这个学校里努力学习,无论是选举人还是被选举人。民主,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可能一夜间从幼苗长成大树,中国的民主进程,还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民主技术的改进以及民主理性和政治智慧的提升。一句话,民主仍在路中。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B.发展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

C.社会主义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在曲折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

试题详情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据此回答17-18题。

17.作者感到“战地黄花香”和“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表明(   )

A.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18.“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   )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试题详情

16.“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试题详情

15.实际上,我们知道“画饼”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意识可以代替物质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试题详情

14.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D.物质的反作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