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0703  380711  380717  380721  380727  380729  380733  380739  380741  380747  380753  380757  380759  380763  380769  380771  380777  380781  380783  380787  380789  380793  380795  380797  380798  380799  380801  380802  380803  380805  380807  380811  380813  380817  380819  380823  380829  380831  380837  380841  380843  380847  380853  380859  380861  380867  380871  380873  380879  380883  380889  380897  447348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先争优、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以及“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村春蕾计划”、“贫困生救助”等公益活动(见书P103)

(2)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②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具体要求略)。③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具体要求略)。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试题详情

2、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爱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晶、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试题详情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试题详情

2、发展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

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试题详情

1、文化市场与传媒的商业化的影响(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

(1)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原因:文化生产产业化、传媒的商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但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3)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但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试题详情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试题详情

3、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途径)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去,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4)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5)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试题详情

2、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书P.76~77)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试题详情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试题详情

1、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要结合教材P72____74页实例,准确理解,并知道他们相辅相成地围绕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意志更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