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已知在某温度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74g,现有一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假设该溶液的密度为1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及氢氧化钙的Ksp。
19.2005年全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多,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全球石油储量下降。寻求和制备代号称“黑金”的新能源已经成为紧迫任务,化学工作者正在研究以天然气和醇类合成优质汽油的方法。
已知:
⑴ 凡与醛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称为α一H原子,在稀碱溶液的催化作用下,一个醛分子上的α一H原子连接到另一个醛分子的氧原子上,其余部分连接到羰基碳原子上生成羟基醛,如:
⑵
⑶合成路线如下:
(1)写出D的结构简式
(2)在反应②-⑦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3)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E → F: ;
H → G: 。
(4)H也能与NaOH水溶液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生成的有机物能否在Cu或Ag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被空气氧化 (选填“能”或“否”)。
18.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在绿色化学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绿色化学核心是实现零排放,而加成反应和化合反应实现了零排放。重氮甲烷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应用,可以用来合成甲醚、羧酸、酯类等重要有机产物。重氮甲烷的分子结构可以表示为 CH2-N≡N,在其分子中,碳原子和氮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是由氮原子一方提供的。
(1)重氮甲烷的电子式为 。
(2)重氮甲烷在受热或光照时容易分解放出氮气,同时生成一个极活泼的缺电子基团亚甲基或称为碳烯(:CH2)。碳烯是一个反应中间产物,只能在反应中短暂存在,大约只能存在一秒钟。碳烯的电子式是 。
(3)碳烯很容易与烯烃、炔烃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三元环状化合物。碳烯与丙烯发生加成反应后所得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4)碳烯还可以插入到C-H键,C-C键之间,使碳链加长,当它插入丙烷分子中C-H键之间,碳链增长后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 或 。
(5)请分别写出碳烯与2-丁烯、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① ;
② 。
17.已知A为常见金属,X、Y为常见非金属,X、E、F、G常温下为气体,C为液体,B是一种盐,受热极易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较广(如被用作某些电池的电解质)。现用A与石墨作电极,B的浓溶液作电解质,构成原电池。有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注意:其中有些反应的条件及部分生成物被略去)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反应④为A在某种气体中燃烧,生成单质Y和A的氧化物,其反应方程式为
。
(2)从D溶液制备D的无水晶体的“操作a”为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原电池反应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16.短周期的三种元素X、Y、Z,原子序数依次变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Y和Z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总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X和Z可以形成XZ3的化合物。请回答:
(1)X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
Y元素的原子轨道表示式是 ;Z元素的名称是: 。
(2)XZ3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
(3)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式 ;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结构简式 。
15. 为清楚地看到无色NO遇空气变为红棕色(或浅棕色)的过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两个实验:
(1)甲同学实验如图一,步骤如下:①取大试管,放入适量大理石,加入过量稀硝酸②如图塞好疏松的棉花和铜丝③一段时间后,使铜丝浸入过量的硝酸反应④慢慢向试管底部推入棉花,可见明显现象。第①步放入大理石的作用是: 。
(2)乙同学则用图二装置,他的设想是这样:从分液漏斗注入稀硝酸,直到浸没铜丝,然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NO产生的压强将排开稀硝酸,达一定体积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硝酸液体将NO气体压入空分液漏斗,在分液漏斗球部空间因接触空气而变色。但按他的方法实际操作的丙同学发现此法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①当酸液加到浸没分液漏斗下端管口以后,会 而使后面的实验无法观察到预期现象。
②反应开始后,因为随着NO的体积增加, 影响铜丝与硝酸的继续反应。
(3)丙同学将分液漏斗下端管口上提至与塞子下端齐平,解决了第①个问题,再用一个与U形管配套的单孔塞和另一个分液漏斗,仍用前述乙的仪器和思路,从左边顺利地将硝酸加到分液漏斗活塞处,请在左图中补齐装置并特别画出铜丝的适当位置:
(4)丁同学根据丙的思路,认为可以测定一下NO的体积并计算其产率(不考虑有其它气体),如果给你图三所示的仪器及一个酸式滴定管,用一根橡胶皮管将它们连接起来。为成功量取产生NO的体积,此实验中注入的硝酸在滴定管中至少应到达 ,设定有条件精确称量,还需要的数据是 。
(5)计算知:将等体积NO和O2通入倒置于水槽中的盛满水的试管中,充分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为原气体总体积的1/8,但准确的实验表明:余气体积比计算结果要大,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应认真思考。已知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NO2,方程式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NO、NO2的混合气体,方程式为
,能否受此启发,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并对上述情况作一合理的解释:
14.某学生取纯净的Na2SO3·7H2O 50.00g,在密闭容器中经6000C以上的强热至恒重,分析及计算表明,恒重后的样品质量相当于无水亚硫酸钠的计算值,而且各元素的组成也符合计算值,但将它溶于水,却发现溶液的碱性大大高于同时配制的亚硫酸钠溶液。经过他的实验和思考,这位同学解释了这种反常现象。
(1)他将恒重后的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为加速溶解,可采取 的措施,观察发现样品全部溶解,溶液澄清。
(2)取少量(1)中所配溶液,加入足量的用 (填一种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产物中含有 (填离子符号)。
(3)另取少量(1)中所配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看到气泡产生,通过 方法闻到臭鸡蛋气味,说明生成 气体,写出生成该气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同时发现溶液变浑浊,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4)根据以上实验,该同学经分析解释了以上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请你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这一反应在上述实验中 (填“是”或“否”)能确定反应完全。
13.新鲜水果、蔬菜、乳制品中富含的维生素C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但易被空气氧化。某课外小组利用碘滴定法测某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其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为取代反应
B.滴定时可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C.滴定时应剧烈振荡锥形瓶
D. 脱氢维生素C的分子式为C6H6O6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8分)
12.下列关系图中,A是一种正盐,B是气态氢化物,C是单质,F是强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产物及反应所需条件均已略去),当X是强碱时,过量B跟氯气反应除生成C外,另一产物是盐酸盐。
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当X是强酸时,ABCDEF均含有一种元素,F是硫酸
B. 当X是强碱时,ABCDEF均含同一种元素,F是硝酸
C. B和Cl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当X是强酸时,C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11.下列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A.0.1 mol/LHCOOH溶液中:c(HCOO-)+c(OH-)=c(H+)
B.1 L 0.1 mol/LCuSO4·(NH4)2SO4·6H2O的溶液中:
c(SO42-)>c(NH4+)>c(Cu2+)>c(H+)>c(OH-)
C.0.1 mol/L NaHCO3溶液中:
c(Na+)+c(H+)+c(H2CO3)=c(HCO3-)+c(CO32-)+c(OH-)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和弱酸HX混合后的溶液中:
c(Na+)>c(HX)>c(X-)>c(H+)>c(OH-)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