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事实上,公益广告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应顺其自然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文化总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3、中餐注重饮食搭配,主菜相当丰富;而西餐注重享受,饭后甜食必不可少。这表明
A.饮食习惯的不同是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区别
B.西方的饮食习惯比中国的饮食习惯科学
C.饮食习惯的不同体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
D.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最能说明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文化推动政治进步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9、(20分)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2分)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2分)
(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6分)
(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分)
28. 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20世纪初,受西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影响,京剧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沙家浜》等剧目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2008年2月,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年级,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京剧的发展与推广给我们的启示。(12分)
27、材料一:H企业利用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有选择地兼并某些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目前,H企业已经在湖北、广东、贵州等地建立起控股公司,-产品涉及到家电、信息、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真正收到了“1+l>2”的经济效果。 材料二:H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影响的特点,说明企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10分)
26、简答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什么?(10分)
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回答24-25题。
24.《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款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25.在《海峡西安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俩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奈、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B.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坚持“三个面向”的要求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