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3.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共有564个项目,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渐趋融合
③中华文化丰富多彩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08年6月13日,京杭大运河沿线8省、33座城市的政府主管领导、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等200多人聚集扬州,共商大运河申遗大计。会上,一致达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扬州共识》。回答10-12题。
10.京杭大运河已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即将送交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下列对“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能肆意破坏
④它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具有独特作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目前,京杭大运河正受到各种困扰:除了干旱等自然因素外,各种不恰当的建设、开发和“保护”,使许多文物和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大运河,我们应该
①马上停止一切建设、开发和“保护”活动 ②兼顾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③突出经济效益,以便增加保护的物质基础 ④从实际出发,及时出台相关保护措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文化经济黄金通道。沿途的24个城市纷纷打出文化品牌,构造、发展运河经济带和运河文化带。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10 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8.2008年4月26日,藏传佛教噶举派活佛新杂·单增曲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四世达赖所散布的‘西藏文化灭绝论’争荒言,在铁的事实面前站不住脚。”从事实上看,这是因为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②我国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③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④藏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可谓家喻户晓。2008 年4月25日,新修订版《三字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说明,传统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永恒的稳定性 ②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已经消失
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陕西省政府办2008年6月29日正式公布: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是纸老虎。而由此催生的成语“正龙拍虎”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说明网络文化
A.内容庸俗 B.传播快捷 C.格调高雅 D.具有轰动效应
5.“CHINA--瓷器--中国”,中国瓷器与国齐名。古丝绸之路作为陆上商贸通道,郑和七下西洋庞大船队开辟的水路商贸通道,把中国商品连同灿烂的中华文化,展现给了世界。这体现了
A.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类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贸易活动往往决定着文化活动 D.中华文化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4.漫画“效仿”说明
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3.一位在英国投资的中国老板,为了感谢公司员工做出的贡献,在周末请员工吃饭。饭后,英籍员工要求中国老板为他们发加班费,对此,中方老板感到不可思议,为此还发生了矛盾。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是
A.英方员工无理取闹 B.不同文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差异
C.文化素养存在差异 D.中方老板过于吝啬
2.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B.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C.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