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8.“民族的和世界的,并不对立。不要因为全球化,就要消除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恰恰相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义”。这一表述主要是强调
A.尊重民族文化首先要尊重世界文化 B.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尊重、培育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D.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繁荣世界文化
7.《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些现象表明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B.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C.世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D.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
6.2010年6月13日,第三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暨事迹报告会在江苏省无锡市隆重举行。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5.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决定2010年继续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一切活动及其产品
3.据统计,90%以上的世界新闻由西方七国垄断,美国影片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票房的三分之二以上。这告诉我们
A.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B.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C.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必须反对外来文化 D.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4在一些城市的草坪花丛中,人们常会看到“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让我们与蜜蜂和蝴蝶共舞”等非常人性化的语句,提醒人们不要踩踏采摘。下列诗句的寓意符合这一育人理念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愁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李白、杜甫到诸葛亮、赵云┄┄,甚至被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容的西门庆,也被两省三地争得不亦乐乎。据此回答1-2题。
1.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说明
A.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B.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同步发展
2. 把一些中国历史上或是文学作品中的反面角色代表作为“名人”来开发,警示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
A.坚决杜绝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B.以文化市场的需求作为开发取舍的标准
C.最大程度挖掘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 D.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价值取向
情境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情境二: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情境三: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36、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
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5、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34、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