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8.“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选项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文化趋同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7.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
①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②民族文化在民族的发展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了美丽,你却等待梦在明天站起,……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在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侵蚀人们心灵时,一首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抒发了情怀,激励了国人,唤起了希望。这主要体现了
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B.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C.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下列表述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是
A.风和日丽 B.鸟语花香 C.枯木逢春 D.乡音难改
3.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下列对文化的描述错误的有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②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好了
③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政治发展同步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
2.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上网讲求“网络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④没有文化人们已经无法生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③克隆技术
④伦理道德观念 ⑤乡镇企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33.2010年5月1日,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届世博会已在上海黄浦江畔拉开序幕。围绕上海世界博览会这一主题,某校高三同学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加入其中,并就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感知世博]
非洲联合馆(见下图)是非洲各个国家作为展示主体的一个馆,是非洲的馆。中国政府本着“帮助而不替代”“托底但不越位”的原则,为该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亿美元的援助,非洲联合馆43个参展方都是受援对象。在援助的过程中,双方通过沟通,通过交流,真正地和非洲人民在文化上进行了融合。
|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援建非洲联合馆的意义。
[思考世博]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让城市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让每一个弱势群体,都能从城市文明进步中平等地分享发展机会,拥有国民待遇,让每一个外来人员,都能从城市的产业成长中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谋得生存空间;现代城市,还应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先锋和榜样,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增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提升城市政治文明;民生进步,是城市深切的人文关怀,也是城市真切的幸福考问;社会正义的张扬,法治权威的维护,是城市治理的文明奠基。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才能使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
[服务世博]
世博会运行以来,志愿者的表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他们热心和用心地为展会服务,服务时间长,工作单调。并且,由于游客受等待时间长、天气热等原因影响,还经常把怒气发泄到志愿者身上,使其受到不公正对待。
(3)请运用《生活与哲学》中价值观的知识,说明你是否会参与志愿者活动,请简要说明理由。
江山实验中学高二年级5月月考试卷
32.1953年我国城镇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3.26%,考虑到我国当时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具体情况,为了体现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选举法对城市和农村选举每一代表所需的人口数作了不同的规定,比例数确定为城乡8:1。1995年将这一比例确定为4: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全国城市化率已达46%,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决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确定代表数量,开启了城乡“同票同权”的新时代,但仍然搁置流动人口选举问题。
(1)关于选举法的修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2)请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有何政治意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