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在同一时空条件下,生产同样的商品,不同生产者有的赚钱有的赔钱,其根本原因在( )
A.生产技术条件不同 B.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
C.出售产品的价格不同 D.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2.下列那个选项不属于信用卡的功能( )
A.存取款 B.消费 C.查询结算 D.外汇买卖
1.在以下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
A.情人节,顾客在花店里用100元钱买了一束花
B.中秋节,顾客向蛋糕店以每盒100元的价格预定了1盒月饼
C.国庆节,顾客用100元可以购买3个“旺旺大礼包”
D.元旦,顾客买了10个爆竹共计100元,3天后付款
29.材料一: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也有了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才有了重要进展,但准确预报地震还是一个世界难题。
材料二:在青海玉树做慈善义工的香港人黄福荣,日前在协助搜救被困群众的过程中遭遇余震不幸罹难。黄福荣是一个普通香港人,但多年来热心公益;他长期患有糖尿病,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3个月;他曾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人们亲切地称他“阿福”。这位普普通通的货车司机,默默而来,壮烈而去,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中国志愿者身上可贵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品质。他本可以选择生,却义无反顾地冲到了死亡的边缘。他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他人逃离死亡阴影的道路。“阿福”走了,但他背后仍挺立着无数像他这样富于爱心和勇气的志愿者。“阿福”走了,他把志愿者精神留给了社会,它是一盏不灭的灯,照亮着每个人的心。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人类对地震的认识。(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阿福”的义举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人生启示?(8分)
28.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11月27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会议提出,今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落实好国家促进区域发展各项规划和政策。
(1)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分析和部署是如何体现矛盾的分析方法的?(9分)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谈谈政府为什么要着力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6分)
27.一部交织着爱情、婚姻、亲情、金钱、权力、欲望的作品《蜗居》--向人们逼真而无情地展示了都市房奴的绝望挣扎,以及“蚁族”们永远无法兑现的梦想。这时,房市又吸引了人们的眼球:2009年,当中国经济还在踯躅前行时,房地产市场却“逆市上扬”,越飚越高、越来越多的天价“地王”让广大购房者望房兴叹!
年关临近的“四声枪声”--疾风骤雨的中央调控政策频繁出台。从这些政策中透露出国家对2010的房地产市场的走向是:关键是“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护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核心是“减缓涨幅,让房价在一定的区位上平稳运行。”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辨证法知识解读我国房产政策的走向。(12分)
26. 材料: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为人类的未来谋划的会议气氛。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现在的寒冬腊月却与几十年前的动辄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冬腊月不可同日而语。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水危机……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谋划,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所以,节能降耗,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国家的希望,怎能无动于衷呢?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在节能减排方面、倡导低碳生活方面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如果你们班为此召开了主题班会,请从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谈你对推进节能降耗、低碳生活的建议。(9分)
25.右边漫画《一切正常》违反的哲学观点是
A.辩证否定 B.实践的社会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统一性
2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出自《论语》)这句话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③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升自身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3.有人说,“向社会索取的不能带走,留给社会的可能永存。”这句话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人只能对社会做贡献,而不能索取
C.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