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明朝那些事儿》最初流传于网络,随着网络的传播,作者当年明月心灵历史的写作手法受到了人们的认可,该书出版后销售量突破百万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启示我们
A.文化产品具有极大的商业性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只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能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D.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很快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15.朝鲜的歌剧《红楼梦》于2010年5月到7月在中国12个城市巡演,深受观众欢迎。朝鲜歌剧《红楼梦》的中国巡演,不仅是在艺术文化上的交流,而且更加深了两国的友谊。材料说明
A.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 B.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C.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D.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主流
14.眼下网络风行一种称为“火星文”的语言,它杂糅了繁体字、错别字、中文偏旁、符号等,如“囧’,字,可以代表郁闷、悲伤、无奈、无语、很好很强大等等意思。对“火星文”正确的态度是
A.应大力推广,因为它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
B.应让其自生自灭,因为文化发展具有条件性和时代性
C.应予以取缔,因为它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不利于文化交流
D.应正确引导,因为它是在特定区域里与特定对象交流时使用的工具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风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回答12--13题。
12.我国民俗节日较多,除了春节、元宵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说明
A.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
B.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C.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D.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3.元宵节在西汉得到重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11. 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1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坚忍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文人雅士常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品格的追求。这表明
A.文化能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 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8.“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年6月19日,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举行。本次活动展示两岸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最新成果,搭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成为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文化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舞台。回答6-7题。
6.博览会加强了维系海峡两岸同胞亲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这体现了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两岸文化交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D.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7.“一脉传承·创意未来”是本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主题。这说明了
A.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C.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D.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
2010年2月11日,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回答4-5题。
4.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引起了人们精神的净化和升华,有利于提升中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为人民服务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 D.爱国主义精神
5.每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都催人上进,给人以持久的力量。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③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不尽相同 ④文化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