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6.有人说,大众文化就是眼球文化,只有受到大众的关注,文化的传播才变得有意义。此观点没有看到大众文化是
A.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B.通俗的、多样的、人民能容易接受的文化
C.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形式多样的文化
D.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25.针对上题中的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方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4.有人这样评价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翻开杂志美人多,扭开电视广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这种评价
①针砭时弊,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 ②没看到文化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是片面的
③反映了通俗化、平民化的大众文化主流 ④坚持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该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回答21--22题。
2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2009年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做出的巨大贡献。回答19-20题。
19.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与传承,使儒家学说千百年来为中国历朝所广泛尊崇。这告诉我们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主要表明
A.人的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D.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
时下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电影充斥着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书法则推崇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也崇尚孔孟之道。很多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据此完成17-18题。
17.下列对传统文艺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典型建筑为代表
B.中华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对传统文艺要坚决抛弃
D.传统文艺的造诣,现代人是很难突破的
18.有的观众反映,同一历史内容,被改编成两个或三个版本的电视剧后,故事情节、历史事实却大相径庭,使人无所适从。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坚持严肃的态度,电视文学创作也不例外。这说明
A.在运用同一历史事实进行电视文学创作时,必须和历史吻合,不准进行演义
B.文化创新当然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创新创作要尊重基本历史事实
C.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D.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6.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5.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4. 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 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