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4.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3.我们在电视上赞叹日本的“织巧节”和韩国的“孟兰盆节”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却忽视了礼仪之邦的中国才是它们的起源之地;在艳羡西方载歌载舞数日不眠的狂欢节时,却不知“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节恰恰是我国的狂欢节。这说明C
A.外国节日比中国节日更科学更优秀 B.中国节日比外国节日更优秀更科学
C.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继承的重要性 D.民族节日传播的重要性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回答21-22题。
21.哀悼日之所以定在8月15日是因为这一天是舟曲洪水泥石流死难者的“头七”之日。在这天哀悼逝去之人,符合中国民俗传统。下列对传统习俗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重要影响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为灾难中的死难者进行全国哀悼,这样做
①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②体现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民生的关切
③可以形成民族认同,增强凝聚力 ④贴近民族习俗和百姓心理,体现人文关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领域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D.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当地的历史中
19.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然
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
的印刷术,阿拉伯人的数学等文化也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很长的人类历史中
A.文化从产生就处于传承和创新状态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古代的商人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不同文化既冲突又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18.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
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 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7.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长期发展的服饰文化。北方严寒多风雪,
草原宽阔,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他们的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南方温热
多雨,生活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因天气湿热,需要袒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
薄。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的形成说明
A.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
B.民族文化是由一定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C.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
D.服饰是民族精神的外在窗口
16.圆明园的兽首来源于我国的十二生肖传说,反映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抒发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这说明
A.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B.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全一致的
C.不同民族文化有共同的发展模式 D.不同民族文化有相同的性质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回答14-15题。
14.奥巴马从故宫的建筑上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并在胡锦涛主席为其安排的欢迎晚宴上,观赏了从商周青铜器到清代九桃瓶的七件文物,使奥巴马近距离体验中国历史的厚重。这说明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精神活动是物质活动的基础 D.文化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15.登上八达岭长城,奥巴马感叹:“长城太雄伟了,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悠久的历史。” 可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每年的6月13日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我们之所以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
②各种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遗产就是世界遗产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③
13.2010年8月3日,中国丹霞被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A.精神的火炬 B.情感的集中表达
C.消除文化的差异重要载体 D.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