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5.推进文化创新,要立足伟大实践,在投身火热现实生活中推进文化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作大学校大课堂,善于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这一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
A.推动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B.文化创新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4.电影史上的“1905年现象”似乎正在中国发生。那年,欧洲电影占据了美国70%的票房;现在,中国票房前三名的电影也都来自美国。不同的是,那年,美国人发起了一场罕见的“护国运动”。在电影层面上复兴中国文化,更需要电影人的努力、政府更大力度的扶持,同样需要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这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 )
A.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 B.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C.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33.2010年5月6日至9日,朝鲜国宝级艺术团体--血海歌剧团潜心50年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在北京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该剧的创作忠实原著,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把握十分到位,剧中演员们的衣着打扮及动作台步借鉴了曾在朝鲜热播的中国电视剧《红楼梦》。朝鲜歌舞剧《红楼梦》的成功演出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了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C.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D.尊重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是文化交流的根本
32.相声源于解放前的北京,天桥一代的艺人为谋生在舞台上相互对骂或戏谑以招揽看客,这是初期的相声。后经侯宝林等相声大师进行批判、改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语言艺术,才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说明( )
A.文化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B.对一切传统文化都应该剔除
C.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立的
31.“我很喜欢穿藏装,因为它有着一种古典魅力。但我平日工作非常忙碌,穿藏装的繁琐程序让我不得不放弃它。”2010年藏历新年次旺卓玛买了一套被“革新”了的藏袍,这种藏袍的“革新”体现在穿起来就像穿裙子一样方便,完全符合年轻女性的审美追求。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
①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②以追求经济价值作为主要目标③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④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 )
①承袭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教育方式②舍弃传统教育方式,发展全新的教育模式③对传统教育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继续保持和发扬④对传统教育中的糟粕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9.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注重发展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较早地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这一现象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不应干预④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河北、海南等地已经相继出现了“孔子馆”、“孔子学府”、“讲经堂”、“孟母堂”等,广泛向人们宣传、讲授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应( )
A.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B.沿袭古代成熟的教学模式
C.把经典名著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 D.大力弘扬孔孟所创立的儒家思想
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对西藏传统特色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布达拉宫等藏族古建筑的保护。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回答25-26题。
25.国家重视对西藏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是因为( )
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④传统文化都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6.国家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 )
①使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②改造或剔除其落后的、腐朽的东西③为我们的精神提供栖息之所④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