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上观点共同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 B.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质变开始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慕贤》中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据此回答1-2题。
1.这一观点( )
①肯定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
②否定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③肯定了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肯定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与上述观点寓意相同的是( )
①强将手下无弱兵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性相近,习相远
④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⑥名师出高徒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33.(15分)人民网曾经报道过湖北省某村谋求发展的事迹。地处山区的该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初期,该村曾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非农产业上,兴办过一些小型企业。但由于本地原材料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以及运输成本较高,这些企业没有几年便在竞争中被淘汰了。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该村转变了发展思路,瞄准市场的“空白点”,把增收的方向定为发展反季节蔬菜,还搭起了塑料大棚,进一步挖掘了土地的增收潜力。与此同时,村民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种菜技术,并广泛搜寻市场信息,结果村民收入成倍增长,该村走上了富裕之路。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该村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32.(13分)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请回答:
(1)为什么要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4分)
(2)怎样才能做到“一进门就抓住它的实质”? (9分)
31.(12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空军的发展面临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极端困境,但依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的精神,缔造出第一批战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军进入了高速高质的发展时期,善于学习、善于创新,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不断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机扬威世界,以“歼十”为代表的先进战机受到世界的青睐,巴基斯坦等国纷纷订购。中国人民空军成立六十多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战斗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人民空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30.“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是( )
①敢于超越,敢于否定一切
②突破规律制约,发挥思维潜能
③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进行创新思考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28.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根本原因是( )
A.思维规律自身具有的特点 B.事物的客观性质
C.综合分析的要求 D.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 29.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脉搏,但只有精通脉理的医生才能敏锐地从脉搏的细微变化中,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到对症下药。这说明( )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
B.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相互区别
D.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25.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认识具有反复性
C.认识具有上升性 D.认识具有绝对性 26.研究种子植物,把它分为根、茎、叶、花、果,分别研究它们各自的结构、形态、功能等。这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属于( ) A.理解 B.鉴别 C.分析 D.综合 27.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对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需要筛选,这是( ) A. 去粗取精 B. 去伪存真
C. 由此及彼 D. 由表及里
24.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 ) A.第一次飞跃 B.第二次飞跃
C.第三次飞跃 D.第四次飞跃
2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依赖于实践,理性认识不依赖于实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D.感性认识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