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4732  384740  384746  384750  384756  384758  384762  384768  384770  384776  384782  384786  384788  384792  384798  384800  384806  384810  384812  384816  384818  384822  384824  384826  384827  384828  384830  384831  384832  384834  384836  384840  384842  384846  384848  384852  384858  384860  384866  384870  384872  384876  384882  384888  384890  384896  384900  384902  384908  384912  384918  384926  447348 

28、材料一: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犹如暮鼓晨钟、当头棒喝,应当引起人们对当前腐败问题严重性和极端危害性的高度警觉。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2010年被称作“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年”。从新版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到限制“裸官”出境新规,再到近日印发的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国政府密集出招,多措并举划定反腐路线图。2011年政府在“制度反腐”这一基调下继续展开廉政风暴。

材料二:世界各国的反腐实践一再证明,最有效的反腐措施就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因此,反腐创新的重点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树立新的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世界各国既有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在未来反腐道路上加以借鉴。

结合上述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请你分析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4分)

试题详情

27、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被称作城市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区蔓延、交通拥堵、安全感差、环境恶化、土地匮乏、投资巨大等城市病对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严峻的挑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机动车总数由250万辆猛增加到480万辆,交通形势日益严峻,治理交通拥堵已成为北京建设世界性城市的一大难题。有网友认为,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最佳决策应当是控制城市机动车拥有总量。要做到这点,一方面,必须使北京市民摒弃对拥有机动车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要想方设法改善市民的出行状况。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简要评析上述观点。(12分)

试题详情

26、材料一: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将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2011年5月将出台“十二五”正式规划。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更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12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限制性指标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以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为标准,把着力点转向利长远、打基础、促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12分)

试题详情

24、右边漫画《申报“吉尼斯”:世界最大牙签》所蕴涵的哲学启示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发挥精神的力量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试题详情

23、漫画《忆往昔》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A.历史和现实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B.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

C.认识别人总是比认识自己困难     D.代沟是客观存在、不可弥合的

试题详情

22、我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有消息表明,2009-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工程二期”,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目前我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④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20-21题。

20、“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1、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试题详情

19、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讲到我国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的发展是说“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试题详情

18、看右图,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后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继“被时代”之后又一横行互联网的王道词汇。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来代替“悲剧”,形容人、事、物。这些词语在现时代的流行表明

①存在决定思维

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