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江西省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全省各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秸秆还田-肥土兴粮-粮丰林茂”“秸秆养畜-过腹增值-畜粪还田-土壤改良”及“秸秆粉碎沤沼-沼渣肥田-反哺作物”等不同的“田埂上的循环经济”链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性,人们不可以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D、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13、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萱花一无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忧,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这表明书本上的观点
①有待于实践检验其真理性 ②也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是获得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浙江义乌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1、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专业市场创造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商机,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共享式销售平台和场所,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交易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商品营销网络,成为推动浙江省农村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D、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0、“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因为
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性的运动 D、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过程之中
9、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下列说法与此包含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在很多人看来,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弯道”上。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超越常在‘弯道’处。”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的“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里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7、新名词--“涨时代”出现并成为2010年十大热词之一,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辛弃疾《木兰花慢》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5-6题。
5、“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6、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在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颇具竞争力的现代城市。这说明
A、人们的实践总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有了意识指导的实践就能取得成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