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5550  385558  385564  385568  385574  385576  385580  385586  385588  385594  385600  385604  385606  385610  385616  385618  385624  385628  385630  385634  385636  385640  385642  385644  385645  385646  385648  385649  385650  385652  385654  385658  385660  385664  385666  385670  385676  385678  385684  385688  385690  385694  385700  385706  385708  385714  385718  385720  385726  385730  385736  385744  447348 

(2)请简要分析党的领导与宪法的关系?

试题详情

(五)"启示型"的解题方略

"启示型"的设问,一般是以某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这种设问的回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角度去搜寻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危害的原理或知识点。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即可,不必展开去分析。我们以02年38(3)为例,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原理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规律的客观性。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原理是人的认识能力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这样做的危害是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试题详情

(四)"意义型" 的解题方略

"意义型"主要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对这种设问的回答,首先要明确是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或是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回答的要点要密切结合所学的知识,紧紧抓住材料中所提供的关键语句,不能乱编一通。如果是问政治、经济意义的,一般情况不必把政治、经济意义分得很清,分要点即可。有些意义还必须结合有关时事的论述。我们以02年40(5)为例,据此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是交通运输业是基础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发展第三产业的作用及意义。材料所给的关键语句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联结欧亚大陆的新纽带"、"加强了东西部的联系"、"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根据涉及的教材知识点及所给的关键语句,分别从经济、政治的角度去组织答案即可。

试题详情

(三)"为什么型" 的解题方略

"为什么型"的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什么说",二是"为什么要"。 第一种情形的回答,首先应明确设问所涉及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主要讲清其根据和意义。有时,也可讲清不这样做的危害。我们以01年39(1)为例,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问题涉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及衡量标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明确知识点后,再根据设问去取舍,组织答案。第二种情形的回答,我们以02年39(5)为例,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明确涉及到的教材中的知识点:资源与资源配置,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其次,抓牢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古城"、"旅游业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最后,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组合。

试题详情

(二)"反映型" 的解题方略

"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的什么变化。不管是哪种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我们以02年38(1)为例,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退耕还林、综合治理、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将这三条有效信息理上升到理性,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说明。即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要转变;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

试题详情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⑴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⑵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⑶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

⑷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2、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⑵集体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⑶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⑷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国家、社会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⑸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除⑵的要求外,还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⑹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它是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个人主义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追求个人利益不等于搞个人主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⑴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⑵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5、人生价值观

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⑶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包括物质贡献,也是包括精神贡献。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贡献更重要。

6、人生价值的实现

⑴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⑶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⑷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7、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⑴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它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⑵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理想与现实

⑴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⑵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不能丢掉)

9、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⑴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⑵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⑶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⑷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是我们追求的世界观境界;在实践中自觉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

政 治 常 识 高 考 复 习 要 点

1.我国的国家制度:

(1)我国的国体:

国家的性质:(含义)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判断的根本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国家职能:(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首要标志)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基础)工农联盟。(本质)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国家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洛,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我国的国家职能:①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②经济职能(即国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③文化职能(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职能。)、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含义)也叫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含义、产生原因、主要特征、典型国家(略)>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注意人大地位、职权、组成人员、产生方式、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国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组成国家政权体系,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地位)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主要权利)①发言、表决免责权;②提案权;③质询权。(主要义务)①模范地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②保守国家机密;③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人民的意见和要求;④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单一制国家的特点:"在我国,从法律体系看,全国只有一部宪法;从国家机构的组成看,全国只有一个制定法律的机关一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从公民的国籍看,公民只有一种国籍;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所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状况建立的特别行政区,也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各地方行政区域设立的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行使其职权;从对外关系看,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由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含义)"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内容)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的高度的自治权。(意义)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②"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制止任何"台独"分裂图谋。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人心所向,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3)我国的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含义)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国家机构组织体系:一般设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

我国国家机构的职权:(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军委之间的关系<略>)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①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略>;②对人民负责原则<具体要求略>;③依法治国原则。

依法治国:(含义)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内容)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开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是基本政治权利>;②政治自由<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③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如何保护)①制定法律、法规保护;②制裁和惩罚侵害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①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内容)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③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①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②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先例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学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学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先例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③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为什么要正确处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在享受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怎样正确处理)①公民在享受权利时,要自学维护国家利益;②公民在履行义务时,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含义)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特征:①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②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夺取政权或维护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目标);③政党具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是当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任何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掌握和巩固国家政权,通常需要有自己的政党。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原因)①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②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

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政党制度的含义)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类型)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八个民主党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工党、九三学社、台盟。(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根本前提>,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②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使用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形式。(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原因)①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②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③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多党制度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这样,人民政权就要丧失,社会主义制度就要被颠覆,必将造成倒退。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赋予党的性质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是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更加完整概括了党的先进性。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第四,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原因)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为什么)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使党永葆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怎么样)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第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第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为什么要坚持)①党的这条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合乎国情、深得民意的正确路线;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怎样坚持)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关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作为指导思想的必要性(为什么): 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如何贯彻(怎么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

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四个特征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者关系)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是什么)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为什么)(一、决定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因素)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④各民族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共同防御外敌侵略。(二、民族区域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④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在感情结合起来。

(2)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宗教社会作用: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消极作用)①宗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阻碍作用;②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③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一定的积极作用)①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②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③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高速人际关系的作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义略)(方针)独立、自主、自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行的必要性)①符合宗教自身规律;②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③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如何树立)①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根本上增强人民群众抵制封建迷信和愚味落后思想的能力;②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与封建迷信及一切伪科学作坚决关键;③增强历史责任感。要树立竞争意识、科技意识、主人翁意识,做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④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充实人们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何要反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反对邪教,坚决打击邪教组织。邪教是当今人类社会一大公害。邪教是一种假借宗教旗号,抄袭宗教某些内容,宣扬迷信邪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教势力。秘密结社、崇拜教主、宣扬末世论、思想上控制教徒、聚敛财富、反抗社会、残害教徒身心是一切邪教的共同本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和法律尊严,必须依法严惩邪教犯罪。

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的含义)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表现形式)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的形式。(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原因)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主权国家及其权利:(主权国家的含义)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具备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四个要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①独立权;②平等权;③自卫权;④管辖权。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含义)指若干国家为特定的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国际组织的分类)按其目的任务和职权范围来划分可分为政治性的和专业性的两大类;按其活动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两大类;按其主体的构成来划分可分为政府间的与非政府间的两大类。(国际组织的作用)①绝大多数国际组织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纽带;②是直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③是争取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联合国:(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原则)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③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⑤集体协作;⑥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⑦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作用)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②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国际法:(国际法的含义)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的作用)它是调整现代国家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法律规范。它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①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②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指导国际关系的规范化,减少国际纠纷,确保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③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2)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的含义)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③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的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辨证看待和平)世界总体和平,但局部战争仍然存在,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很艰巨。(发展问题的含义)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①和平是发展的前提;②发展是和平的有力保障。(辨证看待发展)二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但整个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权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也是绝大多数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含义)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综合国力的决定作用)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重挑战之下,国家强盛是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当前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我国的对外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④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⑤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

不 同 设 问 的 解 题 方 略

试题详情

(一)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科学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分析、判断的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⑶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3、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试题详情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论部分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略,见唯物论部分)

2、透过现象看本质:

⑴概念:

A、现象与本质规律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不以本质为依据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

B、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真理: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D、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的一定的体系。

E、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F、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G、合理想象:立足于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的一种思维能力。

H、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⑶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⑷真理、科学理论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重大)的推动(指导)作用。

⑸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⑹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⑺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务必积累知识;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实践

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⑵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客观物质性);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人生观和价值观

试题详情

(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