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共产党人心中要永远装着百姓,身体力行树立为民本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回答7-9题。
7. 中国古代开明统治者在调整生产关系时,都体现了“民本”思想。如唐太宗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这句话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B. 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C. 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 D. 唐太宗的认识与其平民身份有关
8. 胡锦涛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政绩应切实是为了人民群众,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这表明在政绩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的价值评判标准是( )
A. 看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B. 看其是否符合党组织的需要
C. 看其是否把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D. 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9.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意识到,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但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经济增长不能代替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材料蕴涵的哲理有( )
A. 整体和部分是有区别的,部分功能不等于整体功能 B.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可能整齐划一
C. 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有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过程
(二)具体措施和体现
1. 以人为本,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关注群众热点问题,满足群众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管理办法》。非典突袭之时,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轻车简从下基层,与医护人员、农民工和学生“零距离”接触;淮河遭遇洪灾,温家宝总理风尘仆仆走上大堤向灾民嘘寒问暖,同吃一锅饭。
2. 建设透明政府,赋予人民群众知情权
如抗非典、信息公开走向制度化、禽流感期间的信息披露。
3. 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待遇,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解决了非公制的市场准入问题。私有财产权保护进宪法。
4. 人权入宪:主要有生命权、劳动权、财产权、迁移权、知情权、参政权、不受歧视权、自治权。
5. 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农业从过去的基础地位到后来的工作首要位置,再到现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国将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5年内取消农业税。
根据“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国家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与此同时,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如粮食体制改革、税费改革等。
2003年9月19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教育农民办”的状况,开始问“农村教育政府办”的方向转变。国家决定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
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更要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6. 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2003年政府首次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说明促进就业已经被提升为长期的战略问题。
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健全,宪法中增加一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多次专题研究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安全问题、治理报刊散滥问题、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特困户救助问题、农民工工资兑现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等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问题,出台一系列便民措施,如简化护照申领手续、清理“超期羁押”、出台新的《婚姻登记条例》等等,无一不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本”观,进入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民生问题再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这些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体现: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到2007年前,投入100亿元打赢西部“两基”攻坚战;三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和医疗救治体系;今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
教材知识辐射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民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以人为本同时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
1. 什么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五个统筹”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的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3. 为什么说“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是科学的?
答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4. 科学发展观是如何提出的?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理更快更好的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5. 我们应如何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是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后,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我们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要靠发展;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落后,甚至会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总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6. 为什么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休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7. 如何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要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概括地来说,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具体来说,就要做到: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
(6)坚持改革开放;
(7)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8. 为什么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何关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应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实践表明,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社会进步是发展的目标。
(2)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
(二)学科知识相关内容
经常常识: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弱点和缺陷对青年产生双向的影响。
(2)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
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内处因关系。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5)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理想的作用。
(7)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政治常识:
(1)党的性质、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文化职能),对人民负责原则。
(一)背景材料
3.22,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的“四项主要任务”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二)学科知识相关内容
经济常识:
市场经济理论: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弱点缺陷和国家宏观调控。
企业及其经营者:国企地位作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产业及其劳动者:工业的地位作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商品交易市场和消费者:生产消费关系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对外开放。
哲学常识:
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内外因关系,抓重点、抓关键,量变质变关系。
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理论的倡导作用。
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政治常识:
国家性质、职能、组织活动基本原则、党的性质、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的对外政策。
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