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答案要点:(1)表1说明2001-2003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又有新的提高,但我国GDP在世界所占比重偏低。表2、表3反映出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过大,消费比重偏低,能耗高,效益低。
(2)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加剧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投资增长过快,会导致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扬,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可能会再一次引发经济过热。消费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调控。要努力使投资总规模保持合理水平,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改善生产供给结构增强消费者信心,以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
3.(南通一模)
表1: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年 度 |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比上年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 |
2001年 |
95933 |
7.3% |
2002年 |
102398 |
8.0% |
2003年 |
116694 |
9.1% |
注: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仅为3%。
表2:我国与世界平均投资率、消费率比较
|
投资率 |
消费率 |
中国(2003年) |
42.7% |
37% |
世界平均 |
不超过30% |
约80% |
注:投资率(或消费率)反映的是投资(或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26.7%,个别行业甚至达到121.9%。
表3:我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耗情况
我国单位GDP能耗为发达国家的倍数 |
2003年我国资源消耗占世界总消耗的比重 |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
|||||
美国 |
德国 |
日本 |
钢材 |
水泥 |
煤 |
石油 |
天然气 |
3倍 |
5倍 |
6倍 |
1/4 |
50% |
30% |
8.3% |
4.1% |
(1)表1说明什么现象?表2、表3反映了2003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什么特征?
(2)表2、表3所反映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3)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表二与表三有何内在联系?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农民进城务工问题的认识。
2.答案要点:(1)表一反映A县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表二反映外来民工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有很大差距,遭到歧视性待遇。表三反映近年来,城市居民与外来民工的收入均有所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外来民工的收入增长较慢。
(2)外来民工遭受的歧视性待遇是其收入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①意义:A、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B、农民进城务工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如能从带动家乡发展的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②措施:A、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B、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C、消除歧视性待遇,促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如能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利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二)《经济常识》表格式论述题
1. 表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比
年代 项目 |
1990年 |
1995年 |
1999年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 |
2.2:1 |
2.71:1 |
2.64:1 |
2.79:1 |
2.90:1 |
3.1:1 |
3.2:1 |
表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 年代 |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1989年 |
54.4% |
54.8% |
2000年 |
39.2% |
49.1%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农村的消费水平来看,1990年以前,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半以上,此后逐年下降,至2001年,尽管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3%,但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占25.1%,加上县城也只有37.2%,62.8%的消费集中在地市以上的城市。
材料一:农村的社会事业及生活环境也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享受完全不同的待遇。我国农村中小学适龄的入学率大大低于城镇,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高于城市,农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到城里人的三分之一。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岁至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400多个县尚未“普九”,8500万文盲半文盲,四分之三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除地区性扶贫和特困个人及家庭的社会救济外,政府提供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和价格补贴等社会福利,都远离广大农民。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物价等各种补贴,以及医疗、失业、最低收入等各种社会保险,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不仅如此,尽管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9400万,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依然难以享受市民的平等待遇。
问:(1)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表1和表2和材料一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1.答案要点:(1)①表1反映从1990-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大。表2反映出,2000年与1989年相比,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消费水平都有了提高,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小,市场前景广阔。②消费水平受到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制约。正是由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他们的消费水平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2)表1和表2和材料一共同反映了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带来了城乡居民在教育、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制障碍。
(3)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就必须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根本出路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来说:第一,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第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城市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第三,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这“三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从目前来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种种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制度的公平。通过改革,消除造成城乡隔离、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实现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必须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应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要坚持“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2.(南京二模)表一:A县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
1990年 |
2003年 |
务农收入 |
82% |
25% |
其他收入 |
18% |
32% |
外出务工收入 |
|
43% |
表二:某市城市居民与外来民工若干状况对比表
|
适龄子女入学率 |
职业培训 |
社会保障覆盖率 |
城市居民 |
98.2% |
30小时/年 |
60% |
外来民工 |
46.9% |
2小时/年 |
10% |
表三:某市城市居民与外来民工收入增幅比较表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外来民工收入增幅 |
3.00% |
3.20% |
3.60% |
4.10% |
城市居民收入增幅 |
5.80% |
6.40% |
7% |
8.20% |
(一)《哲学常识》论述题
1.(南通一模)中央决定今年适当降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去年的9.1%调低为7%。这一调整既考虑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又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同时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央要求各级领导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项改革要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调整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各项改革为什么要“顺民意、谋民利、和民心”?
1.答案要点:(1)第一,这一调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考虑了我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第二,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看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与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第三,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注重量的积累。第四,体现了全面的观点,坚持了速度与效益、发展与改革、经济与社会的统一。
(2)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立足点,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又是认识的目的,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保证领导决策主观符合客观,才能落实、检验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和在政策。
2.(南京三模)材料一:80年代初,人们主要将GDP总量和人均GDP作为衡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当时提出的奋斗目标是:1990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一番,2000年GDP总量比1990年再翻一番。
材料二:我国现在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请回答:
(1)80年代初到现在,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理?
(2)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说“五个统筹”要求是科学的?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应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2.答案要点:(1)80年代初到现在,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的变化体现了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实践决定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变化和发展。
(2)“五个统筹”的要求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2003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人均经济总量超过1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又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信贷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新问题。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建设国债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阶段性政策,随着社会投资增长加快,应逐步调减发债规模。今年拟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为了建立正常的政府投资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在逐年减少国债发行规模的同时,要逐年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今年拟先增加50亿元。总的考虑是,经过几年努力,在现有财政赤字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逐步增加到一定规模,同时逐步减少发行建设国债。要调整建设国债使用方向,集中用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发展。今年国债投资要向农村、社会事业、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保证续建国债项目建设。
(1)国债发行规模的调减和使用方向的调整,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3.答案要点:(1)第一,这次国债的调减和调整,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作出的正确决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第二,这次国债的调减和调整,兼顾了城乡经济、地区经济、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全面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第三,这次国债的调减和调整,重点投向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体现了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原理。
(2)第一,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经济和社会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为此,我们既要促进经济发展,也要促进社会进步,两者不可偏废。第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为此,我们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既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为此,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的发展,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有效地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常识》辨析题
1.辨题:发展就是GDP增长。(南京二模)社会发展,就是指GDP增长。
1.答案要点:(1)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不单单是经济增长,更不能仅仅以GDP的增长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题中命题是片面的。
(2)经济增长,不仅是量的增长,还表现在经济的质与效益的提高。
(3)贯彻科学发展观,应该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背景:从1990年-2001年,我国新建的企业,除了个体户以外,90%都是股份制企业,原有的企业当中有90%的企业也改制成为了股份制企业。辨题: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唯一实现形式。
2.答案要点:(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我们应努力寻找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股份制应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但它不是公有制的唯一实现形式。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实践证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3.辨题: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但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3.答案要点:(1)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而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2)由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从眼前来看,减免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从长远来看,减免农业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4.辨题:有人认为,廉价的农村劳动力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而如果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就会不利于扩大出口。
4.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能成立。(1)它只看到了劳动力数量而忽视了劳动力素质,忽视了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一个国家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性作用。一个真正具有产品和经济竞争力的国家,必定是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国家。靠数量众多的廉价农村劳动力来取得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是不可能持久的。(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了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让农村居民在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上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相对低廉的农村劳动力的存在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我们不能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的低工资视为我们的长期优势所在,而应当通过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既促进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又真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辨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扩大就业,就要扩大企业规模,兴办更多企业。
5.答案要点:(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展国民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离不开企业的发展。(2)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规模和数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优化企业的经济结构,否则,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最终也不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3)因此,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型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二)《政治常识》辨析题
1.(南通一模)辨题:在我国,政府谋大局,管“国计”;群众视眼前,重“民生”。
1.答案要点:(1)政府谋大局要切实履行好各项职能,保证国家富强、社会稳定。
(2)我国的国家机构是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政府管“国计”落实到老百姓的头上就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即“民生”。政府应主动为民着想,处处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
(3)群众重“民生”即关注切身利益,这是生存和发展之本,但也应该为国家着想。因为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4)当然,国家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出现一些矛盾,此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2.(南京三模)辨题:在我国,实现人权的关键在于在宪法中确认和保障人权。
2.答案要点:(1)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宪法中确认和保障人权,有利于人权的实现。
(2)在我国,要实现人权,不仅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在我国,要实现人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人权提供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
3.背景: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公民的权利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如“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首次入宪,又针对政府与个人发生关系时出现的侵犯公民财产权利的现象,明确规定在征收或征用公民的土地或其它财产时“给予补偿”。
辨题: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在于法律保护公民的各种权利。
3.答案要点:(1)在我国,法律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而不是各种权利。因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要受到法律保护,而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法律保护公民各项合法权利,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履行义务,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这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实现人生价值,不仅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和法律保护,更重要的是个人要通过自身努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实干、顽强拼搏,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一)哲学辨析题
1.(南京三模)背景:随着学习、就业竞争等压力加剧,少数青少年出现了精神负担过重,甚至诱发了一些心理疾病。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所受挫折太少。辨题: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越多越有利于青少年走向成功。
1.答案要点:(1)失败和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
(2)在人生道路上,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它是否有利于青少年走向成功关键是看人们如何认识、对待失败和挫折。
(3)如果人们能吸取失败和挫折的教训,从中找出原因,在失败和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并能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积极进取,这样的挫折有利于青少年走向成功。反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和挫折,即使失败和挫折再多,也不能走向成功。
2.(南通一模)1942年,刘东生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决心从事黄土研究,一干就是60年。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平息了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被誉为“黄土之父”;80岁上下,探索的足迹仍遍布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球三极”……2002年获国际最高环境科学成就奖;2003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辨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就能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2.答案要点:(1)树立崇高的理想,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因为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2)有理想的人,未必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因为要实现人生价值,不仅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且还需要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3)有理想的人,未必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庸俗的、非科学的理想只能导致社会的倒退。同时,离开了艰苦奋斗,理想也不能转化成现实。
3.(盐城一模)2003年,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而许多大学生对工作的环境和收入要求很高。辨题: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3.答案要点:(1)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或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合适的岗位,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的实现也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不能仅仅从工作环境和收入上做要求,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脚踏实地立足于本职岗位,同时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3)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大学生选择职业,不能只考虑自身情况,还要看社会需要,只有当个人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经济常识》简答题
1.(南京三模)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决定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今年农业税率降低可使农民减轻负担70亿元。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今年中央财政将拿出396亿元用于转移支付。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做法的认识。
1.答案要点:(1)国家减免农业税和对农业的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2)它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2.答案要点: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2004年我国拟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国债主要投向农村、社会事业、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证续建国债项目建设。
问:我国政府调减国债规模和调整国债使用方向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3.答案要点:(1)①我国政府调减国债规模的主要依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明显增多;另外,近年来,经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个人收入有所增加,致使社会(包括企业和个人)投资明显增多。②我国调整国债使用方向的主要依据在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明显拉大,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经济过热,带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人和自然、经济与社会不能和谐发展。
(2)国债规模和国债使用方向的调整,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有效地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政治常识》简答题
1.(南京三模)近年来,某些地方政府在征地和房屋拆迁过程中,违规操作,损害了有关群众的合法权益,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这一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修订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政府应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
1.答案要点:(1)政府应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2)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3)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遵守市场规则,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若答成“政府应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协调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可酌情给分)
2.“三个代表”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2.答案要点:(1)“三个代表”是个统一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
3.(苏、锡、常、镇一模)目前全国各地正在逐步推行和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政府政务信息,做到内容公开、程序公开。问:(1)政务信息公开化与政治文明建设有什么关系?
(2)政务信息公开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3.答案要点:(1)政务信息公开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民主与法制的必然要求;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化,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2)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化是由我国的政权性质决定的;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化,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有利于实现各项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廉政、勤政建设,抑制腐败现象;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4.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何积极意义?
4.答案要点:(1)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因为它能使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在实践中做到统筹兼顾、按规律办事,从而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因为它能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因为它有助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4)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并能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从而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问:为什么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5.十六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
问:(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2)怎样做到“以人为本”?(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5.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还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在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坚决纠正和制止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克服和抵制各种腐败现象。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克服和抵制腐败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党的自身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改进党的的工作作风,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