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5647  385655  385661  385665  385671  385673  385677  385683  385685  385691  385697  385701  385703  385707  385713  385715  385721  385725  385727  385731  385733  385737  385739  385741  385742  385743  385745  385746  385747  385749  385751  385755  385757  385761  385763  385767  385773  385775  385781  385785  385787  385791  385797  385803  385805  385811  385815  385817  385823  385827  385833  385841  447348 

7.“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表明我国

A.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  B.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

C.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清除  D.各民族完全平等

试题详情

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正确地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为了解决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决定中,作出了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要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投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若干新规定。据此回答3-6题。

3.下列对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依法行使自治权

C.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4.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若干新规定说明

A.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政策

5.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民族教育表明

A.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B.我国把少数民族在发展文化方面享有的平等权利落到实处

C.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当前做好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6.国家支援西藏建设,加快西藏发展

A.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B.说明各民族在政治、文化上享有平等权利

C.主要是为了加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完全平等

D.说明西藏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试题详情

92岁高龄的台湾金门老大娘翁李荣专程从金门到厦门,与分别56年的养子傅宗汉相见。据此回答1-2题。

1.“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

2.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不能反映的是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B.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试题详情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   5DCBDD6-10CDCCD11-15ACCDC16-20CAACB21-25CDDAC

26-30ABDAA31-35ABABC36-40BCBBB41-45DCDAA46-50DCBBC

51-55BDBCB56-60BBCAC61-65BABAC66-70BCACB71-75BDDBB

76-80BAABB

试题详情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试题详情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试题详情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试题详情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试题详情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试题详情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   B(1)(3)   C (1)(4)    D(2)(4)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