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5695  385703  385709  385713  385719  385721  385725  385731  385733  385739  385745  385749  385751  385755  385761  385763  385769  385773  385775  385779  385781  385785  385787  385789  385790  385791  385793  385794  385795  385797  385799  385803  385805  385809  385811  385815  385821  385823  385829  385833  385835  385839  385845  385851  385853  385859  385863  385865  385871  385875  385881  385889  447348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电力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自觉遵守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

3、国家宏观调控是一种调节和控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发生电力短缺的情况下,国家要充分运用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来调节电力资源的分配。某些城市在加快电网建设的同时适度调高电价,以缓解用电紧张状况。

试题详情

材料一:国家电力调度中最新资料显示:今年夏天以来,全国12大电网除东北、西北和山东电网外,华北、华东、华中、川渝、广东等电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电紧张,有19个省市采取了限电措施。在长沙市,实行“停一供三”(即按区停电一天,供电三天),这种限电措施将延续到明年初。一些城市,昔日无人问津的蜡烛成了抢手货,不少人成箱购买,有些店铺蜡烛脱销;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和省市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居民过冬取暖受到影响。某些城市在加快电网建设的同时适度调高电价,以缓解用电紧张状况。

材料二:去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电力供应出现紧张形势。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缓解电力供应瓶颈制约有关措施。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搞好电力生产调度,加强电源电网建设,理顺电价机制,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会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部分地区水情、气候的异常变化,全国用电量超常增长,连续17个月平均增速超过15%,21个省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情况,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面对电力供应出现的瓶颈制约,各电力企业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保证电力供应的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加强统一调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电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及时供货。预计全年可投产发电装机2965万千瓦;发电设备制造完成2350万千瓦以上;新开工发电项目3000万千瓦,创历史最高水平。三峡首批机组的投产为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用电高峰时,将增发电量的40%输送到最急需的华东地区。同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用电侧管理,合理引导电力消费,缓解了电网峰谷差矛盾。

试题详情

(二)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理解矛盾即对立统-及方法论意义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性与统一性(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矛盾双方的对立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相互区别、排斥、否定、冲突、斗争、竞赛、竞争、辩论、战争等等;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双方共处于-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统一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相互吸引、依赖、联结、渗透、贯通、联系、依存、转化等等,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做到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中把握对立。  2.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即事事有矛盾;还包括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从空间和时间来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原理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不要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这就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二是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这是区别事物发展阶段的根据;三是表现在同一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特点。  这-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是人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方法。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把唯物论贯彻到底。  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是因为,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它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因为事物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因此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个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也就是先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然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使人们的认识在这种循环中一次比-次提高。  要求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坚持-般号召和树立个别典型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  区别:  第一,存在领域不同。主要矛盾存在于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存在于客观事物的每一矛盾之中。  第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在复杂的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和起着决定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性质,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各自的对立面不同。主要矛盾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与许多次要矛盾相对立而存在,以各种次要矛盾为自己的对立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客观事物的每个矛盾体中,与次要方面相比较而存在,以矛盾的次要方面为自己的对立面。  第四,在方法论上的要求不同。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照顾-般,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既要防止不分主次,又要防止“单打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有两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是次要的。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更不能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它们是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况,二者在自己的矛盾体中居支配地位,都规定着事物的特殊性质及其发展过程。  第二,分析主要矛盾,抓重点,主要是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第三,二者在实践中都有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特殊矛盾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和克服一点论、均衡论。  第四,二者都是和各自的对立面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依据一定条件互相转化。  7.正确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其原理基础是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由于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要首先抓住主要矛盾,这是重点论。又由于主、次矛盾密切联系、相互作用,要求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这是两点论。就每-矛盾来说,由于其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因而认识事物必须首先抓主要方面,抓本质,看主流,这是重点论。由于主、次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又不能忽视次要方面,这又是两点论的观点。由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重点也会转化,不是固定不变的。  (2)两点和重点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两点中包括着重点,两点离不开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两点之外的单独的一点,重点离不开两点。离开重点谈两点和离开两点谈重点都不是辩证法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应该相结合。  8.理解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区别与联系  基本矛盾指决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基本矛盾不存在了,事物也就不存在了。根本矛盾即最基本的矛盾。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1)基本矛盾、根本矛盾规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主要矛盾则只有在它同时是最基本矛盾的情况下才能起这种作用。(2)基本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主要矛盾一般不贯穿过程的始终,或者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得到解决,或者转化为次要矛盾。(3)基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的、或者说根本原因,而主要矛盾仅在事物发展的-定阶段的诸多矛盾中,起领导、决定的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4)基本矛盾可能一个,也可能是多个。根本矛盾只有一个;在事物发展进程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也只有一个。(5)在课本里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即多个矛盾存在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它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1)主要矛盾是由基本矛盾所决定或影响的许多矛盾中的-种矛盾。它是在某一发展阶段上被激化了的矛盾,要受到基本矛盾制约。根本矛盾是基本矛盾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2)有时主要矛盾可能就是基本矛盾。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之间的矛盾,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也是基本矛盾,有时二者可通用。(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所以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解决了主要矛盾,其它问题就好解决了;  二是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原理要求我们面对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重点、抓住中心和关键,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学会“弹钢琴”。既要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和“一刀切”的做法,也要防止只抓中心,不顾其它的“单打一”。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在一个简单事物中,只存在问题的两个方面,其中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造成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但也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孤立地存在。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是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当矛盾双方主次方面的地位转化以后,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分清处于主体地位和处于从属地位的方面。既然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分清事物的本质,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四、易混易错问题  1.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说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各个事物内部,以及该事物同周围事物都存在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个事物之间就不存在具体的联系。  2.认为既然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统一”和“对立”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因此“统一”和“对立”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与“对立”,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是错误的。  3.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如果不处于两个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矛盾,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二者才成为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  五.典型例题分析  “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区,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由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互相'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尤其是模仿他处不落因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造园虽有法而无式,如果我们能掌握'因地制宜'与'借景'等原则,那么高岗低坡,花庭水榭,随意安排,皆有法度可循,而风花雪月自然光景常新了。”据此回答  *例1.瘦西湖之所以“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是因为园林艺术家( )  ①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  ③注意系统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  ④注意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2.造园艺术中的“借景”原则生动地体现了(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解析:这是2001年全国“3十X”高考试题,以对瘦西湖的说明为问题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涉及知识点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其中着重考查有关“联系”的知识点,在第l题中,瘦西湖之所以“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一是因为园林艺术家“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造园虽有法而无式”,注意因地制宜,体现了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因此①当选。二是因为瘦西湖是由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互相“因借”体现了园林艺术家注意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强调从整体联系着眼,局部服从全局,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表现在瘦西湖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因此②当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因此③也当选,所以答案选A。而④在题中没有表现。第2题造园艺术中的“借景”原则体现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整个瘦西湖,各个小园“互相因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故选A。B、C、D项与题意强调的“借景”原则不相符,所以做题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注意题目的要求。  答案:1.A 2.A  *例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是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l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 )  A.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的  C.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之制约  解析:这是2001年全国“3+2”高考中一道不定项选择题,本题以对白居易诗的解析为问题情境,着重考查有关辩证法的知识点。联系和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种状态,联系是发展的前提,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离开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就无从考察事物的发展,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联系总是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的联系都依赖于特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本题中花开花落因或处于平地或处于高山,具体联系条件不同,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而非千篇一律,故选C、D。A项正确,但这是指同一事物自身发展过程,呈现出不同阶段的特点,与题意强调的同一种事物由于处在不同联系中呈现出不同发展特点是两回事,故不选。B项正确,与题意强调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不是一回事,故不选。  答案:C、D  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据此回答4-5题。  *例4.“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例5.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 )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的原则  D.对立统一的原则  解析:这是两道2000年全国“3+X”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哲理的理解能力,试题材料有着重要的现实问题为背景,也在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同病异治”是指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同类事物中具有共同的性质和特点,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又各不相同,把握同类病中具体一种病的矛盾特殊性,是人们正确解决这种病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异病同治”又指明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类疗法。故“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故4题选A。B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所体现,但这不是“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最突出的共同点。C、D两项与题意无关。第5题明确指明“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不同的病有相同的病理表现或相同的病因,才可“异病同治”,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是根根本无视矛盾的特殊性,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它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故本题选B。A项与问题强调的应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不选。C、D与题意无关。  答案:4.A 5.B

试题详情

1.材料一:浙江省委决定,在保持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生产总量和可调控库存的前提下,进一步调减粮食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发展高新技术,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

材料二:山西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也在低效益、高污染中徘徊,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将70%以上的技术资金用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目前,已选择了10大类待开发的新产品。

材料三:一提起黑龙江人们便想到:“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然而,近两年元旦、春节期间,到黑龙江旅游的人超过100万,宾馆、饭店供不应求。黑龙江有我国的大森林、大冰雪、大湿地、地下森林等,为此,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保持粮食生产大省、林业发展大省和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要把旅游业作为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

(1)上述材料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共同揭示了什么经济现象?

(2)   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经济现象?

(3)图中A煤矿是       煤矿,由B至C的铁路是      线。该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试题详情

2.地理

(1)东、中、西三大自然带的地区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大经济地带与西部大开发;三大农业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工业区及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城市化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2)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

试题详情

1. 政治

(1)经济常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三大产业的关系;应对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要求。

(2)哲学常识: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说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发展的观点;内外因的关系。

(3)政治常识:国家的经济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党的领导;综合国力。

试题详情

(三)怎样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总体来说,三大产业要协调发展。依靠科技创新,用先进的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三大产业的水平和效益。

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突出特色,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要以“种子工程”和推广适用技术为切入点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及流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工业结构调整,要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提高工业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部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工业,增强传统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传统工业做强、做大,提升工业的水平和效益。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更新服务设施和手段,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功能化为方向,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2.根据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第二,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第三,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试题详情

(二)为什么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我国加入WTO,经济对外更加开放,我们应努力构建与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拓展国民经济的成长空间。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种种体制障碍,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从而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2.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

3.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所在,而且,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可以继续发挥发达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为通过区域合作来帮助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有效地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合理布局,资源合理配置,可以拉动内需,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试题详情

(一)什么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行为,是使某一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的主要是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内在推动力,获得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高效化。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三大产业的比例,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

试题详情

4.据最新统计,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业户口劳动力已占7.60%。有些行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已占相当高的比重,如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占52.6%,加工制造业占68.2%,建筑业占79.8%。国家决定,从2003年至2010年,对准备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6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3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