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5880  385888  385894  385898  385904  385906  385910  385916  385918  385924  385930  385934  385936  385940  385946  385948  385954  385958  385960  385964  385966  385970  385972  385974  385975  385976  385978  385979  385980  385982  385984  385988  385990  385994  385996  386000  386006  386008  386014  386018  386020  386024  386030  386036  386038  386044  386048  386050  386056  386060  386066  386074  447348 

政治中心东移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史上两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重要现象。据此回答18-21题:

18、平王东迁洛邑是西周定都关中以来我国政治中心的第一次东迁,其东迁的主要原因是

A. 关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B. 洛邑位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关中

C. 西周由于犬戎的进攻而灭亡,周王室的统治受到犬戎的严重威胁

D. 平王认识到中原战略位置比关中重要

19、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转移的大致过程描述最为准的是

A. 关中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十世纪以后政治中心东移

B. 十世纪以前,我国的政治中心,主要经过了由西向东再由东至西的反复过程;十世纪以后,我国的政治中心东移

C. 我国古代政治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变化而转移

D. 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主要是由关中迁往中原,再由中原迁往关中,最后由关中迁往中原,并确定于中原

20、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最终东移的根本原因是

A. 关中地区生态破坏严重,不再适合作都城

B. 关中地区战乱频繁,影响政治稳定

C. 中原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1、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魏晋时代江南开始开发,表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江南地区统治者实行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政策,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

C. “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元、明、清三代政治中心之所以能确定于北方,主要依赖于漕运和海运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结起来

试题详情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创设与革新,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6-17题

16、隋唐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

A、分工合作,相互制约        B、多相制取代独相制

C、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D、中央机构决策民主化

17、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田农民的身份是

A、自耕农    B、地主的佃农    C、国家的佃农    D、农奴

试题详情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据此回答13-15题。

13、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

  ①新疆    ②西藏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14、西藏正式并入中国版图时,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措施是(    )

  A、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          B、实行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C、设置宣政院,统领西藏事务        D、设置驻藏大臣,专管西藏

15、唐时,有个少数民族政权,被誉为“海东盛国”,“南比新罗……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以居……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此政权的建立民族应为(   )

  A、突厥    B、回纥 

   C、女真     D、靺鞨

试题详情

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的发展。据此回答11-12题。

11、“贞观之初,率士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贞观)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粟十余石。”上述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

A、贞观年间农业发展,粮食价格下降

B、唐初商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C、贞观年间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

D、丝绸大量外卖,国内市场出现紧缺

12、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包括(   )

A、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C、对外贸易频繁,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D、丝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试题详情

佛教是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据此回答9-10题。

9、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的来世转生

B、佛教的盛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佛教利用“天命观”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上、经济上势力很大

10、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在宣扬佛教或大肆灭佛之间摇摆,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试题详情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据此回答5-8题

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铁制工具的使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生活的年代没有出现铁制农具

B、商鞅变法时,中原已较多地使用铁制农具

C、公元前3世纪初期,越族人已使用铁制农具

D、吐蕃在文成公主入藏前就掌握了制铁技术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这句诗里的典故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           D、王昭君出塞

7、两汉对西域地区采取的相似措施包括

①实行和亲政策  ②派遣使者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  ③设立西域都护  ④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8、丝绸之路开通后,首先传到西域的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是

A、农耕和植棉          B、造纸和印刷

C、陶瓷和制茶          D、冶铸和水利

试题详情

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和反映尤为突出。据此回答1-4题。

1、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各诸侯国普遍开始变法                  B、奴隶起义频繁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社会动荡、战争频繁

2、下列各项与齐桓公霸业无关的是

A、尊王攘夷                            B、葵丘会盟

C、城濮之战                              D、相地而衰征

3、下列成语或典故所反映的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道路以目  ②围魏救赵  ③问鼎中原  ④退避三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④③②①

4、战国时期出现了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原来姜氏而为诸侯的事件,其实质是

A、奴隶主贵族之争争权夺利的斗争

B、新兴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

D、卿大夫与国君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试题详情

31、新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2分)影响:促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使这一时期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的特点,出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3分)  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走上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但各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平衡。(4分)独立发展原因:二战后,亚洲各国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1分)发展不平衡原因:各国是否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各国的自然条件有差异;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不同;各国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四点任答两点给4分)

试题详情

30、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2分)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需要新的阶级和政党来领导民主革命(2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分)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2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1分)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工人阶级(中华民族)的利益。(3分)

试题详情

29、(1)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五点任答四点即给4分)(2)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政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五点任三点即给3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3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