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5927  385935  385941  385945  385951  385953  385957  385963  385965  385971  385977  385981  385983  385987  385993  385995  386001  386005  386007  386011  386013  386017  386019  386021  386022  386023  386025  386026  386027  386029  386031  386035  386037  386041  386043  386047  386053  386055  386061  386065  386067  386071  386077  386083  386085  386091  386095  386097  386103  386107  386113  386121  447348 

2.下列关于“价格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最多  B.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实际收入减少  C.劳动者因实际收入减少而贫困化  D.价格革命的最大受益国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试题详情

40、请根据以下二则对秦始皇不同评价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政,…吞灭二周而灭诸侯,登上天子之位而控制六合,…他向南取得百越的土地…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于是秦始皇废掉先王的大道,焚烧诸子百家的典籍,来愚弄百姓,没收天下兵器…自以为关中的坚固就好象千里长的铜城,子孙代代为帝王。

材料二:皇帝初登基,务力于端正平治一切法律制度,以及万物的纲纪,…使父慈子孝,天下和乐相处。他圣达智能,仁民重义,…东临六国,抚平天下,…乃巡行国土,抵达海隅,…他重视农业抑制奸巧商人,…各种器物的度量相同,书写的文字统一,凡是日月所照临的地方,车船所行驶的处所,都能完成皇帝的使命,政令措施没有不深得民心的。

①、上述哪一则材料应是当时的作品?哪一则应是日后的评价?

②、请对这两则材料的可信程度作一比较,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史科性质的分析能力,题干并未要求考生就史料性质── “原始史料”或 “二手史料”加以区分,不过 “秦始皇当权时的作品”系反映当时人的态度,即可视为原始史料;而 “日后的评价”对理解秦始皇而言,则可视为第二手史料。本题亦涉及原始史料是否比二手史料可信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史料之是否可信、能否作为左证,除时间因素外,记述的立场、态度应该更为重要,若对于该时代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应可做出较好的分析。

试题详情

39、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所以冠上“红顶”一词,系因清制高级官员之帽饰以红宝石或珊瑚为材料。若要了解他的得官经过,应与上列哪一项材料有关?

(A) 材料一

(B) 材料二

(C) 材料三        

 [分析]:科举考试是中国史上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制度,影响相当深远,本题以图表的方式多角度的展现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及其发展趋势,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一说明14世纪以后,平民子弟越来越难获得科举的成功。材料二说明经济处于“上升发展中”的地区,没有功名家庭背景的新人,通过科举考试的比例高;而人口稠密的地区,无论其经济是否仍在上升、还是停滞,这种地区能够考上科举的总人数和比例都比较高。材料三说明18世纪中叶以后,科举在入仕途径里的比例长期下降,同时期的变化是捐纳比例的上升。至于荫任、其它两项并无大变化。第一、二小题主要是对于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提供合理的历史解释,第三小题主要是考生选出可为左证的材料。

正确答案:37、C 38、C  39、C

试题详情

38、根据材料三,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18、19世纪,政府官员选拔的各种渠道,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有降低的趋势

(B)、“科举入仕”与“捐纳得官”两者比例变动的关键在19世纪后半叶,这个现象可能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廷的财政需求有关

(C) 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举考试仍然是政府官员来源里人数最多的一个渠道。

(D) 从18至19世纪,商人及其子弟越来越有机会成为政府官员

试题详情

3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平民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B)明清时期素无功名背景的平民子弟,越来越难获得科举考试的成功

(C)参加科举考试的成功与否,与考生所属地区的经济情况无关

(D)经济发展中的地区比起经济停滞地区,考生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社会身分的机会较高

试题详情

36、学者指出:18世纪的中国出现几次较显着的物价上涨现象。根据材料二,这几次物价上涨最可能发生在哪些时段?

(A)①到②、③到④

(B)②到③、⑤到⑥

(C)③到④、④到⑤

(D)①到②、④到⑤

[分析]:第34题,17世纪中期,中国正值改朝换代,由于明末农民战争和南明政权对清军的抵抗而形成数十年的战乱局面;第35题,1684年这个时间信息十分关键;第36题考查考生对银价与物价关系的理解,白银大量流入,会造成银价下跌,物价上涨。

正确答案:B、B、D

37-39题为组题:

材料一:以14世纪以后中举考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前三代祖先的家世背景所作的统计。

年代
前三代无功名
前三代仅有秀才
其它
合计单位:%
1371-1496
58、2
----
41、8
100、0
1505-1580
46、9
0、9
52、2
100、0
1586-1610
28、5
16、0
55、5
100、0
1652-1661
29、2
13、6
57、2
100、0
1673-1703
15、8
16、4
67、8
100、0
1822-1904
15、5
20、0
64、5
100、0

(注:“功名”指科举的成就)

材料二:以“经济发展中或停滞”、“人口稠密者稀疏”两项指针,分析中举考生的社会流动与地区经济之间的关联。

 
发展‧稠密
发展‧稀少
停滞‧稠密
停滞‧稀少
新人比例
+
+


中第比例
+

+

(注:“新人”指前三代祖先没有任何科举成就的中第者;“中第比例”指各地“中第人数”占“中第总人数”的比例;“+”表示比例高,“-”表示比例低)

材料三:是学者对18、19世纪官员的选拔渠道所作的统计。

年代
官员数
科举(%)
荫选(%)
捐纳(%)
其它(%)
1764
2071
72、5
1、1
22、4
4、0
1840
1949
65、7
1、0
29、3
4、0
1871
1790
43、8
0、8
51、2
4、2
1895
1975
47、9
1、2
49、4
1、5

试题详情

35、材料一 “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可能与哪一个事件后的发展最直接相关?

(A) 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扩大对华贸易

(B) 康熙平定台湾,开放对外贸易                                                                 

(C) 葡萄牙人殖民澳门,开拓东亚贸易

(D) 英国殖民印度,积极拓展贸易

试题详情

34、材料一 “自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中国的速度减缓。”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所谓 “中国本身因素”最可能是指以下哪一项?

(A) 货币政策改变,改以铜钱为主要货币,造成白银需求量大减

(B) 社会持续动乱,生产失调,商业萎缩,造成白银需求的降低

(C) 倭寇为祸南北沿海,迫使中国停止对外贸易,白银需求大减

(D) 政府为因应战事,提高税赋,使得银价下降,白银流入减少

试题详情

33、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在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如何产生?

(A)科学革命发明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

(B)时值启蒙运动,哲士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C)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因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

(D)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

[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后来的科技革命相比较有明显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基本上没有以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为先导,许多重要发明由技术工人和技师完成。

正确答案:C

34-36题为组题:

材料一:学者指出:自1530年起,白银开始流入中国。估计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23万吨。自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但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白银再度流入中国。1810年中英贸易,中国仍净流入约37万公斤白银,但至1820年,已逆转为大量流出。

材料二:右图是1700-1800年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数量统计图

试题详情

32、几位同学翻阅一本德国出版的书时,看到下边这一张地图,由于不懂外文,有不同的猜测,请问哪一位同学的说法最为合理?

(A)是16世纪的航海图,阴影部分表示基督教的传教地区

(B)是17世纪华人移民海外图,阴影部分表示华人聚居地

(C)是18世纪奴隶来源图,阴影部分表示奴隶被掠捕之处

(D)是19世纪法国海外殖民图,阴影部分表示法国殖民地

[分析]:本题涉及知识面较广,A项基督教传教地区应包括美洲;B项华人海外移民的方向是东南亚、北美等地;C项奴隶被掠捕之处应不包括东南亚地区。

正确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