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5960  385968  385974  385978  385984  385986  385990  385996  385998  386004  386010  386014  386016  386020  386026  386028  386034  386038  386040  386044  386046  386050  386052  386054  386055  386056  386058  386059  386060  386062  386064  386068  386070  386074  386076  386080  386086  386088  386094  386098  386100  386104  386110  386116  386118  386124  386128  386130  386136  386140  386146  386154  447348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朝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

A.福建   B.广东 C.江苏  D.浙江

分析  此题学生出错主要表现在选择了D。其实,只要对照教材中《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就不会做错本题。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中,有福州、厦门两处在福建省,因此,应该选择A。

试题详情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B.五口开始通商

C.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D.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现象的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表现之一就是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东南沿海一些专门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正确答案是A。学生很容易选择C或者D,原因就是对题干中的“主要依据”缺乏正确的理解。

试题详情

1.近代前期:应主要把握三次革命高潮  ①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农民战争有明确的宗旨和比较系统的理论,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集团,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和政策,有强大的武装,得到人民的拥护,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这场运动同中国古代史上发生的农民战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其领导人开始从西方宗教中寻找思想武器;由于面对着中外联合的反动势力,太平天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还肩负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一些先进的领导人还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②义和团运动:这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积累的民族矛盾的大爆发。它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又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的口号既反映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又有模糊性和盲目性。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重创了清朝反动统治。  ③辛亥革命:这是中国近现代三次历史性的飞跃之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工具的情形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力图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改造中国。经过思想、组织、纲领、武装等方面的准备,发动了辛亥革命。它明确地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的,有较完整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革命纲领,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并始终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近代后期:首先应注意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应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发展阶段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首先通过“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并领导发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随后即将工作重点转为同国民党合作,组建革命统一战线,并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首先以三次起义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随后便开始了党的历史上工作重心的伟大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在经历一次大型路线错误后,中国共产党通过长征和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随即开始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将其付诸实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转折阶段,应特别注意这个转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中国共产党此时已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其二,中国共产党此时已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其三,中国共产党此时已善于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方针,并灵活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自主地开辟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在理论上,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指明了前途。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有力地回击了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并在坚持对敌斗争的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根据地建设,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又召开七大,为迎接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准备。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在后方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6月,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一年后又进行了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随后在军事上进行渡江作战,开始解放全中国。在思想理论上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重大理论问题。在政治上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筹备建立新中国。  例题:1996年普通高考第15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答案:A项  解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大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大革命”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革命,其实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因此衡量其成败的主要标准应是其任务是否完成。

农民阶级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代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农民阶级由于深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因此具有革命的要求。加之人数众多,因此农民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进程的作用;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而后来根据地的农民相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参军参战,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这些史实都足以说明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不是中国近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个阶级所从事的小农经济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这就决定了农民阶级具有一些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思想理论武器都与宗教有关(拜上帝教和白莲教),这说明农民阶级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作指导;从太平天国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分析,又可以看出农民阶级在政治上不能提出彻底的科学的革命纲领,而平均主义构想又背离农民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因此不能实现;而从天京变乱和义和团运动的组织特点来看,农民阶级也不能建立先进的巩固的政权组织形式,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始终保持内部团结,不能抵御封建主义的侵蚀。上述弱点说明,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但是,不能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忽略其革命性,应该认识到: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广泛支持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这是由中国近代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哪个阶级领导的斗争,如果不动员农民,均不可能成功。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压制工农运动,也限制了革命力量,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例题:1995年普通高考第6题:太平天国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  A.其规模和延续时间均属空前  B.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C.制定了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答案:C项  解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太平天国历史地位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考生应有意识地将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古代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相对比,并必须理解:衡量中国农民战争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他们当时的斗争口号、政治主张。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这个阶级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国近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革命性主要由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所决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一定的生命力,在夹缝中依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发展。其发展必然会带来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必然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产生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革命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又积极谋求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并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此后,民族资产阶级又屡次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以上这些史实,均能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即“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有很多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近代革命中集中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二,由于做为剥削阶级同普通劳动人民之间存在排斥性,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发动和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以上弱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一支不可忽视的同盟军。中国近代进行的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要完成的是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着矛盾,而其发展也会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不能因其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否定其革命性和进步性。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而不能将其排除在革命阵营之外。否则即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所组织的历次统一战线中,都包括着民族资产阶级。

 例题:2000年普通高考第11题: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答案:D项  解题分析:本题属理解类型选择题,需要学生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来分析戊戌变法不彻底的原因,难度不大。

无产阶级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使中国近代产生的无产阶级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诞生时间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人数不多,但是分布比较集中,这就便于组织和宣传,并使无产阶级具备了农民阶级所不具备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早期无产阶级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这就在今后的民主革命中便于形成工农联盟;中国无产阶级受外国资产阶级、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种压迫剥削,经济状况恶劣,政治上无权,因此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远大的前途。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而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则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各阶级的革命实践结果所证明了的。  即便如此,单纯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也是不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因为中国毕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无产阶级的物质力量也有限。而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又是非常强大的。再结合对其它中国近代革命阶级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近代社会上任何一个有革命要求的阶级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中国无产阶级必须同其它革命阶级联合,组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而无产阶级则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居于领导地位。

 例题:1990年高考试题: 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出现于:  A.洋务派举办的军工企业  B.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  C.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  D.外国资本家在华经营的企业  答案:D项  解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细心审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出现于什么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相继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设置船坞和船厂,在这些外国资本家经营的工厂企业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之后在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因而正确的答案应是D。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不仅要记住它首先产生于什么企业,而又要记住产生的时间。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以及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也应掌握。

试题详情

1.军事侵略:指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侵华事变。侵华战争有六次,即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侵华事变则包括诸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2.政治侵略:  ①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中俄《爱珲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辛丑条约》、1915年《二十一条》、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何梅协定》、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  ②以各种方式强占中国领土:如英国割占香港岛、强租威海卫和“新界”并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俄国割占我国东北、西北15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强租旅顺大连并据有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并据有福建作为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并将山东划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并据有两广及云南作为势力范围;等等。列强强占中国领土的方式有很大区别,如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通过开辟“租借地”变相侵占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等。  ③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外反动势力通过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勾结起来;1900年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在辛亥革命中,先后支持清政府和袁世凯对革命进行破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帝国主义扶植各派军阀镇压人民革命,并直接出面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随后又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又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  ④扶植代理人以达到侵略目的: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帝国主义转而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袁世凯死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直系、滇系、桂系军阀,日本扶植皖系、奉系和晋系军阀,使中国陷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北洋军阀统治行政被推翻时,帝国主义又选中蒋介石为侵华的统治工具。  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在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是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上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决定了中国近代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内容。如由于帝国主义对华采取间接统治、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了军阀割据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的政治上的可能性;又同样由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手法,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决定中国近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就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反之亦然。但由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形式所决定,在一般条件下,中国人民欲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在华扶植的代理人。而如果帝国主义企图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即要变中国为完全的殖民地,则民族矛盾压倒一切,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就要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反封建的任务要从属于反帝的任务。  3.经济侵略: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具体手段繁多,但总体上可分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大类。商品输出指资本主义企业向国外倾销商品并掠夺原料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特征之一。这个特征鲜明地体现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列强对华进行的经济活动中。其具体手段有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和控制中国海关等,同时列强在华取得很多政治特权以维护这种侵略方式。资本输出指用过剩资本向他国投资或贷放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自1895年《马关条约》后,该特征在列强对华进行的经济侵略中日益明显。其具体手段有开设银行、政治性借款、控制铁路修筑权、开采矿山、投资设厂等,并在政治上通过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适应这种经济侵略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即已出现,但输出额较少,未成为经常现象,一般是作为商品输出的辅助手段存在。如19世纪40、5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的外商开办的船坞和工厂即属于此类,直至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这种行为才取得合法地位。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商品输出并未停止,而且与资本输出密切联系。  例题:1998年普通高考第14题: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俄国 ⑤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项  解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帝国主义侵华史有关史实的记忆再现能力。审题时首先应注意题干中“在鸦片战争后”这一时间条件,其次应对“割占”这一概念有准确理解。尽管法国和德国在19世纪末参与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其手段如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均属变相侵占中国领土的方式。而英国、俄国和日本均曾通过不平等条约正式割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取得了对这些地区合法的统治权。因此,应选A项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局面的变化:

 ①19世纪中期--19世纪80年代:参与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俄、美等四国。其中英国居于明显优势。  ②19世纪80年代--20世纪早期: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加强侵略扩张。法国和日本先后挑起侵略战争,而以德国为开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则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为维护共同利益,八国联军镇压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英国传统的侵华优势地位已开始受到挑战,美、日、德等国的侵华利益上升很快,而法、俄仍保有较大利益。可见,中国此时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下,其中主要是英、法、俄、美、德、日六国。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侵华同盟的形成只能说明列强暂时在侵华问题上取得了暂时的表面上的一致,内部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妥协是相对的,而争夺是绝对的。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发生就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之机,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又利用袁世凯急于称帝寻求支持的心理,于1915年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了事实上的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是当时欧美列强中唯一有能力同日本争夺中国的国家,双方的矛盾以“府院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1917年美国参战后,其主要注意力在欧洲,也默认日本独霸中国的现状。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列强在《凡尔赛和约》中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正式移交给日本,巩固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地位。  ④“一战”后至20世纪30年代:欧美列强不能长期容忍日本独霸中国。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尤其是美日争夺的重点地区。1922年美国操纵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各国在华“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和“门户开放”的原则,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下。但此时由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德国战败,以及英、法被一战严重削弱,因此美日即成为战后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  ⑤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20年代,日本的侵华势力受到美国的严重排挤。为实现变中国为其一国独占殖民地的野心,日本于30年代连续发动大规模侵略,频繁制造事端,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等,更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而逐步打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确立起来的在华统治秩序,又一次造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日民族矛盾极度尖锐,日本同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除美国外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美国为确立其世界霸主地位,力争使中国成为其全球战略上重要的一环。为此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并于1946年同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了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  上述侵华势力的消长和局面的变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列强各国政治经济实力变化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直接反映。  例题:1999年普通高考第10题: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项  解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解析式的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试题详情

1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

(1)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初的美国都面临着大的社会动荡,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俄、美解决问题时各有什么“新思路”?

(2)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怎样“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3)从上述各国的发展中,你有什么感悟?

试题详情

15、下列有关对外开放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其原则是平等互利

②其具体开端是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

③其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④其实质是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落后层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试题详情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试题详情

1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包括(  )

①财政政策     ②货币政策    ③法律手段     ④行政手段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12、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 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