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5968  385976  385982  385986  385992  385994  385998  386004  386006  386012  386018  386022  386024  386028  386034  386036  386042  386046  386048  386052  386054  386058  386060  386062  386063  386064  386066  386067  386068  386070  386072  386076  386078  386082  386084  386088  386094  386096  386102  386106  386108  386112  386118  386124  386126  386132  386136  386138  386144  386148  386154  386162  447348 

2.促成辛酉政变的原因包括   (     )

①《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在对待洋人的问题上形成分歧,  ②慈禧太后萌生夺取最高统治权的政治野心  ③慈禧与奕訢同肃顺等辅政大臣矛盾加深  ④奕訢与外国侵略者密谋,支持慈禧政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统治的办法是  (    )

A、首创八股取士   B、鼓励乾嘉学派

C、提倡程朱理学   D、提倡尊孔复古

试题详情

(三)国民党性质的演变:

1.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的国民党成份比较复杂,但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2.    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演变为代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

3.    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统治,它的政治特征是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坚持独裁统治,蒋介石是中国的大独裁者。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措施,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经济,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史贯穿于中国近代后期的经济史的始终。

日本侵略者要灭亡中国,迫使蒋介石集团不得不与中共合作抗战,但其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又决定它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其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导致抗战期间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强化,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例题解析]        

   [例1] 乾隆帝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这反映出 ①清王朝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 ②清王朝完全禁止与西方贸易关系 ③自然经济是闭关政策的根本基础 ④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解析]D  ②项“完全禁止”不符合史实。④项认识错,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自然经济发展规律的,它没有成为自然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D为正确答案。

[例2]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长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商业关系的推广,这是一个关系最高无上利益的问题。“以上文件表明英法两国 ①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准备扩大与中国贸易往来 ③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 ④要求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解析]B  注意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来认识:英法不满足既得利益,向清政府得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后,英法决定发动战争,因而①项、③项不符合史实。②④符合题意。

[例3] 下列国民党的政策使本阶级和民族兼受益的是 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②法币政策 ③抗战时期的统制经济政策 ④联共抗日政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解析]C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党的卖国妥协政策,使中华民族利益受到很大损害,而统制经济政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这两者都没有使整个民族受益。

[例4]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军队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役是

   A、淞沪会议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解析]B  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例5]请结合史实分析说明19世纪60年代“中外和好”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那些认识和结论。

[答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概括、综合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思路是:①形成原因的分析关键在于搞清“中外和好”双方面的原因,即清楚清政府为什么要和外国列强和好,外国列强为什么愿意和好,双方“和好”的背后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②得出结论和认识,先要理解“中外和好”的实质;其次掌握“中外和好”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及其实质;再次客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件事中的作用。

      形成原因: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产生剧变,双重的社会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列强在华利益;②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进一步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侵略权益并不取代清朝统治,因此是“肢体之患”;而太平天国起义与清朝分庭抗礼,是“心腹之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有屈膝投降与列强修好,“借师助剿”;③在侵华的战争中列强遭到人民英勇抗击,深感对华不宜直接统治,只有以清政府为代理工具才能达到侵略的目的;④辛酉政变后,主张尽心议和的慈禧太后上台,正式向列强“借师助剿”,标志着中外和好的局面形成。

结论,“中外和好”的实质是列强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外和好”从根本上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专题训练]

第Ⅰ卷

试题详情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主要活动

1.政治方面:

(1).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争夺最领导权。不久,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2).1928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排除异己,军阀混战,蒋介石取胜。

(3).对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4)抗战初期,同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片面抗战的路线;进人相持阶段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加强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政策重心转向对内反共,掀起反共浪潮,制造“皖南事变”。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是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

(5).抗战结束后,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把戏,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最终失败。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制造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暴行,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造成“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和“李闻血案”“五•二Ο”血案。残酷镇压台湾“二·二八”起义,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

(6).在人民解放战争打击下1949年蒋介石发出元旦求和声明,企图以假和平作缓兵之计。并被迫下台,退居幕后指挥。李宗仁任代总统,与中共和平谈判,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但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没。蒋介石集团逃往台湾。

2.经济方面:

(1).抗战前,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

(2)抗战中,推行统制经济政策;抗战后,推行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掠夺人民的经济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蒋介石出卖国家权益,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民族资本受到摧毁性的打击。

3.外交方面:抗战前,奉行反苏亲帝的政策、开展“改订新约运动”、面对日本的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战初期积极抗战,中后期奉行消极抗日的政策。抗战后,投靠美帝国主义,把国统区变成美国变相的殖民地。

4.文化方面:发动文化“围剿”,打击、迫害国统区的进步文化。

5.反共反人民的军事活动             

(1)十年内战时期:1930年底到1933年,对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对被迫进行长征的红军实施围追堵截;残酷镇压抗日民主救亡运动;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情况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并成立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发动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3)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开始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       

试题详情

(一)政局变化概述  

  1.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府。

2.蒋介石政权通过对张作霖的“二次北伐”及各种手段形式上完成中国的统一。

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形成了国共两党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4.1932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成立,中国出现了中共领导的政权、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政权并存局面,1937年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中共领导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改为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特别政府。

5.1940年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成立,中国土地上出现了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和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三个政权并立局面。         

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伪满洲国、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灭亡,国共两党关系再度紧张,内战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统治中国2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灭亡。             

试题详情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官僚资本主义在此期间形成.中国人民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试题详情

(二)北洋军阀主要罪恶活动      

1.镇压人民斗争、维护独裁统治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制造“宋案”;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取消《临时约法》,大搞复辟帝制活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镇压护法运动;镇压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武装对抗国民大革命。

2.军阀割据混战,大小军阀各以帝国主义国家为靠山,割据一省或数省,连年争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两大派系;此外还有奉系、滇系、桂系、晋系等。它们之间为争夺地盘和人口,以及中央的最高统治权互相混战。军阀割据和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吴佩孚血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制造“二七惨案”。

(2)段祺瑞抵制孙中山北上,破坏反帝斗争,1926年制造“三·一八”惨案。不久,段棋瑞被迫下台。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与直系吴佩孚共同“反赤”。

(3)1926-1927年北伐战争,吴佩孚、孙传芳势力被消灭,奉军被迫撤回河北。张作霖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也在北京搜捕共产党员,杀害了李大钊。      

(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败回东北,被日本侵略军在皇姑屯炸死。其子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标志北洋旧军阀割据统治时期的完全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5)北洋政府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头脑,压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对外投降卖国

(1)袁世凯统治期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1915年,为了称帝,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袁死后各派军阀纷纷以各帝国主义为靠山大量出卖国家主权:直系、桂系和滇系以英国、美国为靠山;皖系、奉系和晋系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由此也可以得出军阀割据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的产物。

试题详情

(一)政局变化简史

1、袁世凯控制政权。       

(1)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2)为复辟帝制,强迫国会选举他当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之后又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宣布改元,准备登极。尊孔复古逆流随之而起。

(3)1915年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帝制,不久绝望而死。

(4)、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以内阁总理的身份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全国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5)、张勋利用府院之争制造了一场短暂复辟。

(6)、护法运动中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实权。

(7)、张作霖控制北京政府实权。         

试题详情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和北洋新军的实力,建立起个人独裁的北洋军阀封建统治。从1912年袁世凯建立到1928年结束,其本质代表了地主阶级和各派封建军阀的利益。

试题详情

(二)清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           

1.专制独裁  

(1)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对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任何改革。

(2)残酷镇压“百日维新”,尽管维新派在变法法令中未提出君主立宪、兴民权的要求,这充分表明了清政府的专制独裁本性。

(3)面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它说明清王朝力图维护封建专制,“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2.残酷镇压革命 

(1)鸦片战争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集中全力进行镇压。

(2)对义和团运动采取由剿到抚,由抚再到剿的政策,镇压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对八国联军宣战,但并不真正抵抗。慈禧太后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同时对辛亥革命也进行过镇压。

3.对外政策            

(1)鸦片战争时期,政治腐朽,军备废弛,组织抵抗不力,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开始就缺乏抵抗决心,以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来结束战争。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酉政变使慈禧太后掌握最高统治权,并成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契机。1862年,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英法两国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弃“中立”政策,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其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

(3)在中外暂时和好”形势下,建立总理衙门,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正式任命英国人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让英国人代办中国外交事务。

(4)由勾结“和好” 再走向对抗: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一步加剧,清王朝与列强关系走向“再对抗”,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抵抗说明了这一点。

(5)在中法战争中,采取“不可衅自我开”方针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导致马尾海战惨败。后又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使西南门户被打开。 

(6)甲午中日战争,极力奉行“避战自保”,慈禧太后为“万寿庆典,挪用海军军费。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7)清政府的完全屈服:《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评价:从这一时期总的发展趋势看,清政府在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尽管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乃至清朝“新政”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同时清政府在此过程中大量出卖主权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内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