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7.上题还说明,商品交换分作了两步:第一步是将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第二步再将一般等价物换成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这里
①一般等价物并不是交换的目的,而只是交换的媒介②商品交换已经不再是物物交换③黄金已不再是商品④商品交换已经不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在一头牛--1两黄金--10匹布的商品交换中
①表明1头牛与10匹布的价值量相等②表明黄金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正在充当一般等价物③表明1两黄金既是1头牛的交换价值,又是10匹布的交换价值④表明1两黄金是1头牛的交换价值,10匹布是1两黄金的交换价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日常生活中,人们选购商品时,总是力争做到“货真价实”、“价廉物美”。对此应这样来认识
①“货真”、“物美”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标准 ②“价实”、“价廉”是从价值高度提出的要求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的所有者④人们选购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下列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B.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能有价值 D.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13.“以价格打开市场,以质量扩大份额”。这一企业经营战略说明的经济学道理主要是
A.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B.价格与供求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C.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商品的价格由其质量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12.某股份有限公司,10家国有经济的股份占53%,8家集体经济的股份占5%,并成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职权分明,运转协调,该企业的特点是
A.该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该企业发行的股票可上市交易
C.该企业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 D.该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
11.“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现了
A.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
C.依法治国的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36条”)正式出台。回答9-10题。
10.《意见》规定,今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这一规定
A.表明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适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C.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D.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北京时间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据此回答23-24题。
6.中国人民银行在间隔9年之后再次宣布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这一决策出台的依据是( )
A.世界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 B.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C.中国人民银行的正确决策 D.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率
7.从2004年4月份开始,我国政府部门虽然采取了严格调控措施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水平比去年同比上涨5.2%,已经连续4个月超过警戒线水平。因此,通过调整银行利率来调节宏观经济势在必行。国家通过调节银行利率来实施宏观调控最根本的目的是在于
A.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B.抑制通货紧缩 C.抑制通货膨胀 D.协调总供给与总需求
8.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本次人民币基准利率的上调,可以 ( )
①促进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②增加居民存款的利息收益
③导致银行存款余额增加 ④导致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9.本次升息,确定了0.27%的基准幅度,这是权衡了各方面关系之后所确定的,两个多月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个幅度是符合我国宏观调控实际的,这启发我们 ( )
A.要善于抓住机会促成飞跃 B.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C.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 D.要重视实践的决定作用
专家指出,我国在成功治理通货紧缩之后,去年9月以来的价格水平一直是较快上涨态势,今年1至5日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3%,通货膨胀的压力明显增大。回答5-6题。
4.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③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④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5.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共同目标是 ( )
A.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B.解决社会总需求落后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控制经济过热
C.解决社会总供给落后于社会总需求的矛盾,抑制过快消费
D.调整生产力布局,实现企业技术进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