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1.(12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这一战略思想,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回答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0.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
作用。20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精华 B.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人类继承
C.中国优秀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D.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和创新
19.古有孔孟圣人,今有雷锋、牛玉儒。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有时代的印记,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这说明
A.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要全面继承和发扬
B.中国古代传统美德与党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C.历史的传统道德已不适合今天的国情,应否定、抛弃
D.对传统道德,应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并不断创新
18.《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两岸的风土人情、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13亿加2300万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们精神上融为-体而不可分割,上述材料表明
A.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B.爱国就必然要爱社会主义祖国
C.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D.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17.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B.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C.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D.发展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上述要求的依据在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B.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C.文化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D.文化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15.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话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是
A.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B.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C.必须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D.必须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
13.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对我们先进文化发展的启示是
A.既要重视文化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
B.文化教育是次要的,关键是抓好思想道德建设
C.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今天,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产业也日益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应对这一挑战,我们的根本之策是
A.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B.抵制洋垃圾的进入
C.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D.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2.“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
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 B.人们的文化消费日益多样化,有多层次的需求
C.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D.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