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6704  386712  386718  386722  386728  386730  386734  386740  386742  386748  386754  386758  386760  386764  386770  386772  386778  386782  386784  386788  386790  386794  386796  386798  386799  386800  386802  386803  386804  386806  386808  386812  386814  386818  386820  386824  386830  386832  386838  386842  386844  386848  386854  386860  386862  386868  386872  386874  386880  386884  386890  386898  447348 

(四)湛江市200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二)  文科基础

3.2006年中央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胡锦涛就当年经济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指出:促进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将成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好”在“快”之前说明了:

A.我国今后更注重树品牌,抓好经济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B.我国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有了改变,为了抓好质量放慢了速度

C.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太快了

D.今后更注重国民经济量的积累

试题详情

(三)珠海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联考  文科基础试题

5、北京市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资力度,城区与郊区的投资比例2003年是80:20,2004年是60:40,2005年是50:50。政府加大对农村投入是因为(    )

A、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B、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C、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D、发展农业吸纳劳动力是解决北京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试题详情

(二)2007届高三年级茂名市六所重点中学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科基础试题

3、《新华每日电信》 2004 年 9 月 1 日 报道,缺电不仅使企业开工减少,成本增加,同时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后遗症:因铁路、公路、水路都在积极运煤,造成其它物资运输困难、运费上升。为了保证电量,各产煤省都在加大煤的开采,结果出现了部分地区煤炭枯竭的现象。这一材料启示我们:

①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②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的核心 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④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试题详情

(一)惠州市200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科基础试题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阐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时,强调要“坚持_______,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B.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D.以人为本

试题详情

(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1、科学发展观   2、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基本知识填空

1、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之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   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     ,简称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火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    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    扭转。

(4)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4、我国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                          

                                        

                   

◆考点知识梳理

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考点1:小康社会

 ⑴总体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①小康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

  ②小康的实现: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③总体小康的表现:

 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⑵总体小康存在的问题

①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② 这样的小康水平需要巩固和提高。

(3):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特点

①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考点2:经济建设的目标

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⑵: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过程

   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地区要加快发展。

㈡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考点1:科学发展观

  ⑴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后果

   ①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⑵树立科学发展观

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③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④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⑤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考点2: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⑴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②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总体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油画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具体说来: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B:信息化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用:信息化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增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C: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高新技术产业指以信息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特点: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

  ②统筹城乡发展

  A: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

 B: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③统筹区域发展

  A:为什么要统筹区域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发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统筹区域发展

 B:怎么样统筹区域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   典例探究

试题详情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2、经济建设目标    3、发展生产力

试题详情

(七)2007年广东高考文科基础执信金中纪中三校交流题   文科基础

4.市场经济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这种配置主要是通过

A.对外出口来实现的       B.政府宏观调控来实现的   

C.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D.银行信贷来实现的

试题详情

(六)2007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理科基础

2007年春节,铁道部决定春运火车票价不上浮。据此回答55-56题。

55.往年春节,铁路票价都要上浮,今年则不涨价。其实,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票价涨不涨的主要因素是

  A.供求关系    B.使用价值    C.交换价值     D.企业利润

试题详情

(五)湛江市200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二)  文科基础

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因为:

  A.市场调节是唯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B.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带来资源最优化配置和技术进步

  C.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D.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试题详情

(四)2007届高三年级茂名市六所重点中学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科基础试题

1、不少消费者都有被假冒伪劣商品所坑害的经历。市场上此情形的存在说明了市场调节具有: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开放性

4、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移动电话进行欺诈,给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这明显地违背了市场经济的:

A 、效率原则  B、 诚信原则   C、 平等原则   D、 自愿原则

5、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①促进经济增长 ②增加就业 ③稳定物价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